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的最...
学校大全 >教育资讯 >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的最...

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的最有效的方法

日期:2016-04-27  来源:学校网

今天,查字典学校网推荐您阅读《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的最有效的方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在我以往的观念里,美国崇尚个性自由,父母不管不问孩子的学习成绩,更不会干涉他们学习何种特长,只有华人父母才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去美国后才发现,洋人父母一样倾力打造子女的特长爱好,以及各类社会活动的积级参与。究其原因,虽然美国大学没有统一的录取标准,但主要参考以下几方面:

1.高中成绩单(GPA: Grade Point Average,美国实行小学6年、初中2年、高中4年共12年学制,GPA从九年级起,即高一计入成绩)。

2.大学入学考试(并非一考定终身,而是可考多次):SAT( Scholastic Assessment Test,学术水平测验考试)或ACT (American College Testing,美国大学入学考试 )。

3.申请书。在申请自述中,学生或阐述自己从事社会活动的经历、经验,或展示音乐、体育等才艺方面的天赋及取得的奖项,或强调具有与众不同的领导才能……而这些则构成了学生个性化的重要的辅助申请内容。

4.学校报告或教师报告。

美国是世界上第一留学国家,虽说美国的大学多如牛毛,但对于应者云集的名校,学业成绩符合要求的学生大有人在,SAT成绩超过2200分的学生比比皆是,那么,招生办公室最注重的是学生的什么特长或品质呢?虽说并不是每个孩子都必须以上名校为成长路上的标杆,但名校的招生标准仍然可以作为我们窥探美国教育文化积极面的一扇窗口,并从中汲取经验为中国教育借鉴。

另种形式的“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因为美国强调个性化发展,考察学生的课余生活,并非仅为让学生掌握一技之长,更看重个人素质(Personal Quality)的提升。学生在这些日复一日的生活积累中,养成持之以恒的精神,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人格,拥有丰富多彩的人生,并懂得感恩承诺与无私奉献,为其今后步入社会,在个人自我与事业家庭、社会责任中权衡利弊、懂得取舍奠定基础。

中国自古就有十八般武艺之说,如今这十八般武艺虽不是一弓二弩三枪四刀五剑六矛七盾八斧九钺十戟……但却是游泳滑冰芭蕾钢琴琵琶二胡高尔夫跆拳道西班牙语……以及各式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令无数家长伤不起的口号,在美利坚的孩子身上亦是被演绎得淋漓尽致。

经过与多位在美国读书的孩子父母的采访与交谈,并参考大量资料,我发现美国高校招生办对于学生的课余生活更看重如下几点:

1.质量远胜于数量

有些急于求成的家长希望把孩子打造成无所不能的全才,但因孩子的时间精力有限,样样尝试却样样不精,这种企图以数量换质量、贪多求快的思路恰恰犯了大忌。殊不知如果能找到孩子真正的兴趣所在,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以时间换空间,最终在几个领域有所建树,培养孩子“不抛弃、不放弃”的优良品格。

比如我在美国的外甥杨杨学习打鼓的加州青年国乐团,我曾多次看过他们的演出,如在斯坦福大学新落成的音乐厅和旧金山著名的艺术宫的春节汇演。那些华人孩子从小学起便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学习民乐,坚持下来的孩子在日后的升学、就业中大多获得了良好的发展,孩子个人也学会了坚持。

2.参加社会公益服务

美国颁布的《全国综合实践活动法案》、《全美服务希望法案》等,以法律的形式确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地位,而做社区义工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据统计,美国每年有1亿多人次参加各种社会的志愿服务活动,其中85%是青年学生。服务内容包括到医院、老人院、孤儿院、福利中心、收容所等地,帮助孤寡病残者料理生活,向无家可归者分发免费食品,参与社区的义卖活动等等。

有些美国大学规定学生在高中4年需要做满40至80个小时的社区服务。一个没有社会服务记录的学生不管学习成绩如何优秀,是不会被美国各大学录取的(除非你从国外来),因为一个不参加社会服务的学生在品德上是不健全的,是不值得学校花代价培养的。

我曾看过一位华人妈妈的自述,她的女儿从高二起,连续三年义务为本市贫困社区的孩子辅导数学和阅读,在被哈佛大学录取后,她每个暑假去纳米比亚或博茨瓦纳的贫困地区义务支教,学业与职业生涯越走越顺……

3.“做有意义的事”

这句《士兵突击》里许三多的人生格言,同样也适用于课余生活。但这里所说的“有意义”,并非我们通常理解的“高大上”,而是在看似平凡朴实的课余活动中,发掘出人生的意义及其社会影响,那才是真正的闪光点。

更多资讯请关注查字典学校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敬请期待!

点击显示
上一篇:孩子晚睡的危害及需要遵循的健康原则下一篇:如何让孩子摆脱对电子产品的依赖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热门资讯 更多
随机资讯 更多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