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志愿填报收尾 趣...
学校大全 >教育资讯 >2016志愿填报收尾 趣...

2016志愿填报收尾 趣味一览“古代少年班童子科”

日期:2016-06-29  来源:学校网

古代科考就有“少年班”

仔细比较,我们发现,科举考试在某些方面和现在的高考有相似之处。

古代科考也封卷。现在高考规定有严格的封卷制度,以防止考试阅卷出现人为弊端。实际上,这种封卷制度在古代科考早已有之。

史籍记载,科举考试封卷制度始于宋朝。据《宋史·选举》说,宋太宗淳化年间,为“革考官窝私之弊”,采用监丞陈靖的建议,推行“糊名考校”法,科考时在试卷上糊住考生姓名、籍贯,决定录取卷后再开拆弥封。追溯起来,宋代的“糊名考校”法当算是高考封卷制度的“始祖”了。

古代科考也有“少年班”。每年的高考,几乎都会传出有低龄高分考生被重点院校破格录取的消息,有高校还开设了“少年班”,其实对“神童”实行特意培养并非今人的创举,大量史料说明,中国自古就不乏“神童”,而古代各朝对这些“神童”也是格外重视,一旦发现,就要着意加以培养,并引为皇朝幸事。

早在汉时朝廷就选拔了一些年龄俱在12岁以下的“奇童”在太学读书。唐代科举则专门设立了“少年班”——童子科,只要是年龄在10岁以下,能通一经并且《孝经》《论语》等每卷能诵文十通者,就可以入“科”,给予身份。当然,由于年少不经事,他们虽有功名,却不能去治民。

宋朝时,童子科还“录取”过女孩。宋淳熙元年,有个叫林幻玉的女孩在中书省应试,主考官挑试诗书43件,全部通过,为此,孝宗皇帝特地封她为“孺人”。元代也曾规定,凡童子科中试者,一律“录取”到朝廷的最高学府——国子学里加以重点培养。

古代科考也重“素质教育”。如今“高分低能”现象不断引起社会的关注,这实际上涉及考生的“素质教育”问题。古代的科举考试同样重视这一点。

古代科考是举人到京城会考,金榜题名取中贡生后,还要面临另外一场考试——殿试,然后才能决出“名次”。殿试由皇帝在皇宫大殿亲自主持。皇帝除了现场点题让贡生们作文比试外,还要通过问话、观察等方式对他们进行考察,最后综合他们的情况,才能定出状元、探花、榜眼等一应名次。殿试的好处是,通过直面观察,对“考生”平时接受“素质教育”的情况进行了解,以尽量做到全面正确地评估其才能。

点击显示
上一篇:2016志愿填报收尾 趣味一览“古代高考段子一箩筐”下一篇:曲靖师范学院2016年招生章程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热门资讯 更多
随机资讯 更多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