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毅、蔡和森、李立三等1...
学校大全 >教育资讯 >陈毅、蔡和森、李立三等1...

陈毅、蔡和森、李立三等1921年差一点成为复旦的学生

日期:2015-11-18  来源:学校网

复旦的创办,历尽艰辛,按照于右任(创办时的学生七干事之一)的说法:当时(1905年)社会闭塞,困难百出,奔走半年,而筹备工作殊鲜成就。所以,对复旦创校时支持过我们的28位发起人(或称校董):严复、袁希涛、萨镇冰、熊希龄、张謇、叶景葵、狄葆贤等的义举,多年后我们仍感念不忘。复旦师生也以他们为榜样,而后他校学生继续求学碰到困难时,复旦总是义无反顾地伸出援助之手,鼎力相助。这种行为几乎成为复旦与生俱来的性格(校风),如五四运动时圣约翰大学附中的学生因参加五四爱国运动,受到校方压制,学生愤而退学,复旦师生接纳了他们。其中的章益、江一平,20多年后成为复旦大学的正副校长。又如华童公学(现名晋元中学)的奚玉书,因参加五四爱国运动被租界逐出,复旦接纳了他,20年后,他成为复旦大学同学会(上海复旦同学会是校友总会)的主要负责人。

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后,圣约翰大学校长卜舫济(Francis Lister Hawks Pott)阻止学生声援上海人民的反帝斗争,不准学生上街游行。圣约翰大学的学生发动离校运动,受到中国籍教师孟宪承、钱基博、张寿镛等17人的支持。退学学生离校后一时无处栖息安身。李校长虽与卜舫济相识并稔熟,但为了支持学生,不顾个人私交,毅然将复旦中学(李公祠)房舍腾出一部分,用于安顿他们,吃住都在复旦中学,使这些学生深受感动。当他们因创办新校有进展而离去时,为表达对复旦师生的感激之情,竟想出送一面锦旗给复旦(80年前的社会还不时兴送锦旗),锦旗上写了8个字:解衣衣人、推食食人,把复旦师生在他们危困之时援手的盛情尽萃于这8字之中。后来他们创办了光华大学,校名与复旦一样,也出自《卿云歌》。

例子还有很多,如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学生流亡到上海,当时复旦是私立大学,靠学费维持,但仍免费接纳了许多人,因篇幅有限,不一一列举。现在言归正传:

1921年,法国政府与中国北洋政府联手,将在法国勤工俭学的陈毅、蔡和森、李立三等100多位同学强行押解回国。他们到达上海的那一天(1921年11月23日),复旦大学校长李登辉(1872-1947)代表全校师生宣布:免费接纳被法国政府驱逐的104位在法勤工俭学的学生进入复旦大学,使他们继续完成学业。

在这里,笔者还要插述一下李校长与留法勤工俭学的一段渊源。

1905年年初,李登辉从荷属东印度(今印度尼西亚)归国,初在上海基督教青年会任职,得识颜惠庆、王正廷、曹雪赓、朱少屏等人。他们志趣相投,感到青年会因并非国人所办,有些工作不大切合中国国情,因而决定创办中国人自己的学生会,为出国留学生服务。1905年8月1日,寰球中国学生会在上海成立,会址设在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51号或白克路(今凤阳路)562号,两处均在今国际饭店附近,与设在西藏路的基督教青年会首尾相望,便于出国留学的青年就近咨询。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劳动力极端匮乏,在这样的情况下,李登辉、吴玉章、张继通过各种渠道,与法国政府当局达成默契,定期组织青年赴法勤工俭学。为此,在上海还成立了上海留法俭学会。第一批赴法勤工俭学的青年由上海启程,毛泽东为欢送他的学友们还于是时来到上海。

陈毅、蔡和森、李立三等人,在1921年因争取勤工俭学的学友能进入里昂中法大学学习,以及反对北洋政府驻法公使把中国权益抵押给法国,被法国政府与北洋政府驻法公使驱逐出境。当他们104人被强行押送乘船回国时,虽然复旦大学宣布欢迎他们免费来校学习,但由于当时中国共产党已经成立,他们婉谢了复旦大学的盛情邀请,随即纷纷投入到正在兴起的工农群众运动中去了。

点击显示
上一篇:五位生理权威同出复旦一门下一篇:敌伪占据复旦时干了些什么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热门资讯 更多
随机资讯 更多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