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在复旦的两次演讲
学校大全 >教育资讯 >鲁迅在复旦的两次演讲

鲁迅在复旦的两次演讲

日期:2015-11-19  来源:学校网

陈望道与鲁迅是左翼文化运动的亲密战友。1927年10月3日,鲁迅和许广平离开广州,抵达上海。10月8日,迁入景云里居住。从此,他们开始了在上海十年的战斗生涯。大革命失败,上海大学被查封,陈望道也处于相对困难时期。他一边在复旦教书,一边与友人致力于筹建大江书铺,出版进步书籍,推动左翼文化运动。大江书铺与景云里离得很近,两人交谈十分方便。对于陈望道从事的一些活动,鲁迅都给予全力支持,给困难中的陈望道以极大鼓舞。这其中就有鲁迅两次应邀到复旦演讲,值得一说。

1927年11月2日下午2时,鲁迅第一次到复旦演讲。讲堂设在校内简公堂一楼。《鲁迅日记一九二七》记载:十月三十一日:夜陈望道君来,约往复旦大学讲演。十一月二日:午蔡毓聪、马凡鸟来,邀往复旦大学演讲,午后去讲一小时。陈望道当时任复旦大学国文学科主任。蔡毓聪、马凡鸟(即马彦祥)是复旦学生。据马蹄疾考证,演讲内容为有关革命文学问题。萧立在《鲁迅之所谓革命文学》一文中,全文引录了鲁迅的这次演讲,刊于1928年5月9日上海《新闻报》副刊《学海》。鲁迅演讲说,人生活在这文明进化的时代,物质进步神乎其神,而人的思想往往不能由时而转移。所以,要救文学的弊病,必须要将人的思想改革一下。他以法朗士的小说《泰绮思》女主角为例,说明一个在少年极恶的歌妓,到老就变成极善的善人;一个在少年极善的基督教徒,到老就变成极恶的罪人。推而至于文学,亦是如此。一时代有一时代的文学,不必要拘于题目而做,要照自己心中要说的说,说出的东西才是不死的。又举俄国、波斯、荷兰等国文学家为例,他们在未革命以前,以革命为神圣的,应当的;不知达到了目的,每餐只有两块面包,倒不如前日的生活舒服,所以他们垂头丧气的漂泊在异乡。再讲我们中国,民国未成立以前,一般人士均热烈提倡革命;到了革命成功,一般下等阶级人民,均站立起来了,而主持革命的人,倒不如不革命自由。所以现在中国产生了一般遗老,他们均痛恨革命。总之,改良文学的要点,一要讲那种人讲的话,二则革命后要继续努力改革。

半年以后,鲁迅第二次来复旦讲演。《鲁迅日记一九二八》记载:五月十五日:午后陈望道来,同往江湾实验中学校讲演一小时,题曰《老而不死论》。江湾实验中学校系复旦实验中学,当时正举办火曜讲话,邀请名家演讲,陈望道特邀请鲁迅作第一讲。演讲从下午四点开始,大约五点一刻结束。地点在复旦校内600号。听者约200多人,大部分是复旦学生。讲演稿已佚。但鲁迅在一九三0年《〈毁灭〉第二部一至三章译者附记》里提到了这次演讲的内容。他说,欧洲的有一些文明人,以为蛮族的杀害婴孩和老人,是因为残忍野蛮,没有人心之故,但现在的实地考察的人类学者已经证明其错误了:他们的杀害,是因为食物所逼,强敌所逼,出于万不得已,两相比较,与其委给虎狼,委之敌手,倒不如自己杀了去较为妥当的缘故。所以这杀害里,仍有爱存。西洋教士,常说中国人溺女溺婴,是由于残忍,也可以由此推知其谬,其实,他们是因为万不得已:穷。尖锐地驳斥了那些欧洲文明人和西洋教士的谬论,对被压迫人民族和人民寄予了深切的同情。鲁迅的演讲极有声势;语言质直而朴素,幽默而活泼,辛辣地痛斥了当时的黑暗势力。陈望道在《关于鲁迅先生的片段回忆》中谈到这次演讲,每当他讲到得意处,他就仰天大笑,听讲的人也都跟着大笑,那满屋的大笑声震荡了黑暗势力的神经,给复旦和实验中学的广大师生以有力的声援和激励。

两次演讲之后,两人交往更加频繁。1928年5月至1930年5月,鲁迅日记中记载的同陈望道往来多达二十余则。内容大多涉及筹办大江书铺、发行《大江月刊》及编辑《文艺理论小丛书》等事宜。在鲁迅等的支持下,大江书铺于1928年下半年正式开业。它以出版进步书刊、宣传马克思主义、介绍科学的文艺理论为特点活跃在上海书界,成为推动左翼文艺运动的一个重要据点。

点击显示
上一篇:烽火年代中的复旦大学下一篇:欣遇名师复旦园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热门资讯 更多
随机资讯 更多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