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考虑在部分省市试点 ...
学校大全 >院校动态 >北大考虑在部分省市试点 ...

北大考虑在部分省市试点 高考录取增加面试

日期:2015-11-23  来源:学校网

面试,是世界许多大学录取学生的环节之一,而在中国,包括北大、清华在内的高校都没有面试这一关,大学只能被动地按高考分数录取。近日,北京大学11名教授联合致信校长周其凤,建议改革北大本科招生制度,打破唯高考分数论,尝试采用高考成绩与本校专家面试相结合的招生选拔方式。高考录取增加面试,这一新的措施如果得以实施推广,将成为中国教育的一个新的信号。

北大11名教授致信校长:高考录取增加面试

北大被公认为中国的最高学府,同时也是中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大学据统计,北大历年录取的各省高考状元人数高居全国第一,大大多于国内其他所有学校录取人数的总和网络中这样描述北京大学。

进入北大,是许多优秀学子的人生梦想。对于全国的高中生来讲,要想得到北大的一纸录取通知,必须拿高考分数说话,这几乎是惟一的录取标准。作为有世界影响的名牌大学,北大在录取自己的学生时几乎没有什么权利,许多学生上北大,也只是考虑到北大的名牌效应,没有过多地考虑自己的专业和发展。

这种唯高考分数论的录取方式成为中国教育的一种特征。为打破唯高考分数论,北大、清华等名牌高校被赋予一定的招生自主权,有了一种自主招生的模式。2009年,北京大学推出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重点中学的校长可以推荐自己的高中生,直接参加北大的面试。这种被称为保送的学生只是极小的比例,除此之外,还是分数的较量。

在唯高考分数论的情况下,北大也有一种被牵着走的感觉,他们只能选拔高分数的学生,这甚至演变成状元之争。北大、清华两个名校互相争抢高考状元,甚至出20万元、30万元的高额奖学金许诺,成为一时的话题。尽管有大学老师称,状元具有很大的偶然性,有的状元甚至属于高分低能的典型。但由于没有面试环节,中国的名牌大学只能按照分数的高低排队录取。

11月5日,北京大学11名教授联合给校长周其凤写信,建议改革北大本科招生制度,打破唯高考分数论,尝试采用高考成绩与本校专家面试相结合的招生选拔方式。建议在高考分数的基础上增加面试环节,加强对学生求学意愿动机、平时表现、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等的考察,以此综合决定对学生的录取与否,

11名教授在信中称,人的素质具有多样性,包括品德、意志、体质、情感、兴趣、志向、习惯等在内的诸多重要素质都是高考难以有效考查的,唯高考分数论的招生体制必然会引发中小学教育过于注重考试科目和内容,而忽视其他素质培养的倾向。长此以往,民族素质将不堪设想,在高考分数接近的学生群体中,综合素质,尤其是兴趣、抱负、专业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等非智力因素,将是个人未来成长的重要因素。

在公开信上署名的教授有11名,全部都是北大各个院系赫赫有名的教授,有化学院院长、院士高松,工学院院长陈十一,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教育学院院长文东茅,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周其仁,物理学院院长叶沿林,中文系教授张颐武、陈跃红,哲学系教授吴国盛、法学院教授潘剑锋和教育学院教授康健。

北大校长周其凤回应称,来信非常认真,并表示他本人完全同意这个建议,但是招生改革事关重大,牵一发而动全身,生怕考虑不周,将这一封信发在北大的网上并征求老师、校友的意见,以求完善。

据悉,北大已着手论证11名教授提出的高考录取增加面试这一措施,考虑在部分省市进行试点。

打破唯高考分数论 11名教授在信中称,更有甚者,在惟高考分数念论这种体制下,各高校为了所谓社会声誉和生源分数线排名,招生工作不是各取所需,量才录用,而是演变为一场拉高分考生和抢状元,比分数线高低,甚至比奖学金数额的混战。

由于中国的高考体制,许多人认为大学就是凭分录取的,分数高的就是好学生。高考成绩多出一分,就意味着这个人优秀一分,更容易成才。而现实中,高考虽然反应一个人的学习能力等,但不能完全反应一个人的综合素质,而人才的培养和发展,分数之外的心理、毅力等非智力素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唯高考分数论的情况下,分数之外的一切因素都忽略了。

联名写信的11名教授之一、北大教育学院院长文东茅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说,教育是培养人的,高考是一个好的制度,但不能走向极端,但现在的高考制度唯高考分数论,只见分数而不看人的其他方面,背离教育的初衷。

文东茅作为教育学院的院长,有亲身参加招生的经历,早有建议北大招生改革的想法。

他接受北京媒体采访时说,每一个参加招生的人,包括在大学教书的人都有这种感受有些好的学生靠考试招不进来,一些只会考试的学生想推出去又推不出去。其实最高分数段学生群体之间的差异没有实际意义,现在的学生往往用大量精力去追求那几分,优秀的学生也是如此,这是极其有害的。

尤其是今年北大清华关于状元统计的事情,这对两个学校而言都是很丢脸的事情,再多状元也不是一件多光彩的事情。其实状元有很大的偶然性,高考前100名的学生一般学习能力没有什么差别,文东茅直言不讳地提到两个名校的状元之争。

11名教授建议高考录取增加面试这一消息传出后,有许多人担心,这会不会成为腐败的通道。文东茅认为,绝大多数北大教授都会尊重自己的声誉。而且,北大一直处在媒体和公众的聚光灯下,有这么多的监督,不能不做到自律、谨慎。更重要的是通过制度设计避免腐败。例如,北大可以借鉴在自主招生面试时的经验,让几百位参加面试的教师在面试开始前半小时才去抽签,决定分在哪一组。

文东茅还谈到回避政策,比如,我是湖南人我就绝不去湖南,必须到湖南之外的省去。

此外,还有人提出,面试环节是不是对于农村孩子更不利?文东茅则认为,面试对农村孩子并不是一定不利。很多教授对能力的考察并不简单看重唱歌跳舞。

其实按照纯高考分数来录取,已越来越不利于农村孩子,我做过这方面的统计,北大清华等重点高校的农村生源比重越来越小。

在文东茅看来,现在农村孩子在名牌大学学生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低,原因就在于高考制度本身。单凭高考成绩录取,表面上看起来非常公平,但实际上会导致农村生源在一流大学学生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低。其实做过教师的都知道,农村孩子考620分,跟城市孩子或者某个重点中学出来的孩子考621分,难度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这里面反映出的学生的素质也不一样。

对话张颐武:高考面试会不会成为一个新指挥棒?

张颐武是北大中文系教授,也是我国著名的文化学者,他是11名联名写信的教授之一。他认为,这项改革是很温和的,并没有脱离高考。这项改革既尊重了高考制度,又摆脱了唯高考分数论的羁绊。11月11日,他接受记者的电话采访,表达了自己对新建议的观点。

燕赵都市报:高考录取增加面试,目的是打破唯高考分数论,面试时主要考察哪些方面内容呢?

张颐武:高考分数之外,人的综合素质非常重要。学校教育之外,要增加综合素质的培养、健全人格的养成、特长的自由发挥,让学生因材施教有更多的发展。这些在面试中有更多的机会展现出来。如果这样的制度能够实行的话,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好处。

面对面交流,是一种很重要的方法。面对面的交谈,可以发现一个人的性格,包括他知识面的广窄。

燕赵都市报:有人说,高考录取增加面试如果能实施的话,这将是一个新的信号,但也可能成为一个指挥棒,各地会出现面试技巧等。

张颐武:出现面试技巧这种情况是有可能的,每一种考试都有适应考试的方法。面试的方法是很灵活的,主要是考察个人的素质。有一种考试方法出来,就有一种应对策略。(对于面试)要产生一种完全的应试技巧,要难得多。同时要看到,老师面试的时候出题的范围是很广的,面试有一种现场感,可展现更多的综合素质。

面试没有统一的答案,没有统一的步骤。老师和学生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灵活性比较强。

燕赵都市报:在国外普通大学都有面试,高考录取增加面试能在中国推广吗?

张颐武:我觉得还是可行的,推广的快慢可斟酌。慢慢地通过试点来推广,参加面试者在一定的分数线之内,没有分数线也是不行的。一定的分数线之内通过面试。这对于许多学校来说还是有相当的可行性的。普通高校也可以设置面试环节。

在实践中看,这种办法对唯高考分数论有突破作用。我们对硕士生、博士生的录取中都有面试这一环节。从国际上通行的做法和我们在硕士生、博士生录取面试情况,它有很好的作用。

燕赵都市报:你们的建议现在进展如何?听说北大已开始论证,准备在部分省市试行。

张颐武:学校做了积极的回应。这方面,学校和一线的教授是一致的。高考录取增加面试,这种办法同时照顾到高考的公平性、稳定性,对现在高考制度的是一个非常必要的补充、完善。可以在实践中完善,发现他的不足可以改进。

点击显示
上一篇: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新增3专业下一篇:北京大学开始保送生报名 考生可采用网报形式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热门资讯 更多
随机资讯 更多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