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党委书记谈自主招...
学校大全 >院校动态 >复旦大学党委书记谈自主招...

复旦大学党委书记谈自主招生 推进改革需勇气

日期:2015-11-16  来源:学校网

我们需要破解难题的勇气

对话复旦大学党委书记 秦绍德教授

虎年春节之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连续5次召开关于教育改革的座谈会,引起广泛关注。

再过几天,今年的全国两会即将在京召开,教育又将成为一个热议的话题。

在这样的时间背景下,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教授接受了《解放周末》的独家专访,从大学自主招生改 革谈起,坦言推进教育改革需要破解难题的勇气。

自主招生录取的学生 入校后的表现,是对招生改革最有效的检验

解放周末:2006年, 复旦大学与上海交大率先在上海实行自主选拔录取,媒体称之为自主招生改革的破冰之旅,当时的情形仿佛就在眼前。

秦绍德:是的。这是继2003年高校开始实行5%自主招生之后,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学招生改革。

解放周末:2006年的自主招生选拔,与2003年的自主招生改革有什么不同?

秦绍德:2003年实行的是自主招生改革,批准全国若干所高校招生名额中的5%实行自主招生,直推 生、保送生、文体特长生、其他的怪才偏才等等,都在这个5%中。2006年实行的则是一场试验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向教 育部联合申请自主选拔录取试验获得批准,从招生计划中划出300名进行自主选拔,开始了大面积的自主招生选拔,到今年进入了第5个年头。

解放周末:5年来,复旦通过自主选拔一共招了多少学生?

秦绍德:每一年的招生计划数字都在扩大。第一年、第二年300名,第三年500名,第四年600 名,今年750名。一共2450名。招生对象也从上海的应届毕业生,扩展到了上海、浙江、江苏三地。

解放周末:从统一高考到高校进行部分自主选拔,这无疑是一种改革。如何判断这一改革的效果?

秦绍德:自主招生录取的学生入校后的表现,是对改革最有效的检验。每一批自主招生录取的学生,我 们都十分重视对他们的发展情况的跟踪,结果证明这些学生是具有培养潜力的。这方面的情况,丁光宏老师能提供更详细的数据。

(复旦校长助理、招办主任丁光宏:2008年我们通过自主招生招了454位上海学生,通过高考招了 455位上海学生。从高考成绩来看,前者的平均分比后者低了十几分。但进校后,自主招生学生平均成绩点是3.24,高考学生是3.01,这个0.23的差 距折合成高考分数,相当于50多分。也就是说,入校前自主招生学生比高考学生低十几分,1年后,反超了50多分。再看学习优秀的学生比例,前者为25%, 后者是16%。学习困难的比例,自主招生学生是5%,高考学生是12%。

除了学习成 绩,我们发现,自主选拔入校的学生参加学校各类课外学术创新计划的比例比平均水平高约30%,44%的自主招生学生在学生会、社团等各类学生组织中担任干 部。这说明他们的创新意识和社会组织能力是相当强的。另外还有一个数据第一批自主招生学生今年毕业,从现有情况来看,自主招生学生比高考学生拿到的国 际顶尖公司的就业通知书多得多,用人单位非常喜欢这样的学生。)

秦绍德:这种比对连 续做了4年。4张表都证明,我们通过自主招生进来的学生具有很大潜力,表明我们确实录取到了综合素质高并且符合复旦育人理念的优秀高中毕业生。

从上大学 难到上好大学难,说明了社会的进步

解放周末:从复旦的实践 来看,自主招生改革是成功的。但是我们发现,去年下半年以来,社会舆论对于高校招生改革的关注度突然提高,议论、批评很多。为什么自主招生这么受关注?

秦绍德:我认为这很正常。在世界各国,教育经常是舆论的焦点。当前,除了继续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关 注度暂时低一些,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都是人们关注的热点,学前教育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我认为,教育成为人们议论的中心,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的进步,说 明生活水准提高后,老百姓受教育的迫切愿望被激发出来。再加上我国实行独生子女政策,独生子女的教育更成为家庭的一个核心问题。

解放周末:教育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必然的社会热点。

秦绍德:但面对教育这个热点,人们关注的焦点在不断转移。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不再是前几年所说的 上学难问题,而主要是能不能进好的大学。

解放周末:焦点转移的原因何在?

秦绍德:如今中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经达到23%,进入了大众化阶段,上学难的问题缓解了 不少,尽管还存在,但已不是主要矛盾。

解放周末:从上大学难到上好大学难, 说明了社会的进步。舆论关注教育也是好事,不是坏事。

(丁光宏:我补充几个数字。今 年高校自主招生改革关注度为何特别高,有两个因素。一是自主招生规模扩大了。近年来,全国实行自主招生的学校增加了。2004年是26所,2008年68 所,2009年达到76所。2010年保持76所的规模,但每所高校的自主招生人数都有所扩大,涉及到的学生越来越多。

第二点,正如秦老师所说,实行自主招生的76所大学是全国最好的大学,是比较稀缺的优质教育资源。 因此,复旦2006年自主招生300人时,许多中学并不在意。但今年不同,学生想要上复旦这样的大学,如果错过自主招生的机会,就意味着通过高考走进好大 学的机会失去很多,所以就会引起社会的格外关注。)

用应试教育的观 念来理解自主招生改革,就会形成一个走不出来的怪圈

解放周末:对 于社会各界对大学自主招生的种种议论,您怎么看?秦绍德:这些热议内涵很丰富,人们从不同角度来看问题,议论各高校的新举措。有的是正确的,有的却是用传 统思维定势看待这场改革,反映了社会对自主招生改革还未做好准备,讨论来讨论去,讨论不出所以然,反而引起舆论哗然。

解放周末:所以需要理性地看待这些议论。

秦绍德:我发现,目前的争论中出现了几类情况。第一类情况,某些人对自主招生改革不理解,完全用应试教育的观念来理解自主招生改革。应试教育 的观念根深蒂固,用这种思维惯性来理解自主招生就麻烦了。举个例子,有人说这么多学校搞自主招生,北大、清华、复旦、交大学生来不及准备。我们讲,你 不要准备,而且你也的确来不及准备。原来基础怎样就怎样,就是要测出你的真实水平。

解放周末:用应试的观念来理解自主招生改革,学生和家长就会感到无所适从。另一方面,自主招生也触碰到了一些商业利益,因为社会上已经形成了相关的应试产业 链。

秦绍德:的确如此。今天宣布即将进行自主招生面试,明天应试辅导班就开出来了, 面试辅导书籍就上架了。用对付应试教育的方法来对付自主招生,学生怎么吃得消?

解放 周末:有一项调查显示,58%的学生认为高校自主招生使学生的学习压力和课业负担加重了。学生感觉负担加重,家长脑子也转不过来:原来考一次高考就够了, 现在怎么考好多次?

秦绍德:这想法理解上有偏误,我们的选拔有一整套系统的做法,而 不是简单的一次笔试。如果用应试教育的观念来理解自主招生改革,就会形成一个走不出来的怪圈。

大学自主招生,在时间上并没有自主权

解放周末:从人们对自主招生改革的议论声中,您认为值得思考的另一种情况是什么?

秦绍德:我觉得,我们现有的教育管理体制还没有适应自主招生改革。今年高校自主招生碰到的最大冲 突,就是教育部在各校笔试、面试的时间安排上下了个死命令不能早于1月15日举行。

解放周末:是什么理由?

秦绍德:原因是现在很多学校采取自主招生的方 式,在这种情况下,大家都想在时间上往前争,越早越好。这确实可能干扰教学秩序,因此教育行政部门要出来管。这个命令一下,各个高校都必须在1月15日至 春节前这一时间段举行自主招生,否则会影响到3月份正常的高考报名工作。而且,考试不能在周一到周五举行,只能在双休日举行,因此时间安排上撞车非常 厉害。这反映了教育管理体制上的缺陷。

解放周末:也就是说,自主招生在时间上并没有 自主权。

秦绍德:是的。如果是有序的管理,那么各所大学在春季、秋季的适当时候都可 以举行自主招生。现在规定了统一的时间段,学校挤在一起,学生也应付不过来。复旦在决定面试的时间时,只好和其他高校打招呼,尽量错开。

解放周末:许多人抱怨自主招生为什么在两个星期内集中轰炸,原来事出有因。

秦绍德:各所学校考试的时间过于集中,是因为中国没有类似美国的SAT(学术能力评估)考试。美国 有两种中学生学习水平测试,每种全年都考4次,大学招生以这两个成绩为参考。但中国没有,各高校没有办法,只好自己出题目、组织考试,成本很高。换句话 说,我们需要一个中学标准化考试成绩作为参考依据,但不是绝对依据。

(丁光宏:当 前,全国很多省市在推学业水平考试。但它的精度不够。A档比例在20%,而复旦的招生比例在百分之一到千分之五,无法作为参考。)

秦绍德:假如中国有SAT,我们就不组织笔试了。明确划出一定范围的学生可以报考复旦,直接进入面 试,这可以大大节省成本。对于此类制度安排问题,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该及早研究,适应改革带来的需求。

中学教育不应以高考升学率为目标,而应该打基础、管长远

解放周末:大学招生制度改革关系到大学,更关系到中学。高考这根指挥棒变了,触动最大的应该是中 学教育。

秦绍德:这正是我要说的第三点我从一些议论中发现,当前的中学评价体制 还有问题。

在这个方面,上海的行政部门明确不再以高考升学率来衡量中学校长,主管教 育的副市长和市教委已多次明确宣布,外地如山东省也有探索。但是,校长们迫于社会压力,在心目中还免不了拿这个标准来衡量。家长对于学校的考评,也还是拿 这个标准来衡量。所以,不少中学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不会积极支持大学招生制度改革,认为还是要通过高考来检验自己的教学成果。

解放周末:中学校长们把高考升学率作为考核的唯一标杆,看来也是出于无奈。

秦绍德:是的。但这种社会评价氛围需要改变。我记得,在我读书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所中学有几个 学生考进好大学,学校很自豪,这很正常。但学校的教育目标,并不是以这个为目标,这仅仅是结果。教育的目标,还是全面素质教育,让孩子们在中学里打好基 础。我毕业于上海中学,当时上海中学的坚定理念,就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上中老校长叶克平的理念很清晰,从来不以多少学生考进清华、哈军工为目 标,他给教师提的口号非常朴实上好每一个45分钟。同样地,学生们也都知道光有智是不够的,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工作,参加文艺社团,培养自己的 全面素质。

解放周末:学校并没有围着应试转,高升学率不过是素质教育成功的一个结 果。

秦绍德:是的。中学教育不应该以高考升学率为目标,而是应该以培养具有全面素质 的学生为目标。

解放周末:这可以用一位领导同志的话来概括,叫做打基础,管长 远。

秦绍德:这个概括,也反映了教育的本质。

点击显示
上一篇:热议:清华北大录取状元数据冲突下一篇:专访西北大学的招生办主任程婉老师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热门资讯 更多
随机资讯 更多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