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精神花钱可买到?名校...
学校大全 >教育资讯 >大学精神花钱可买到?名校...

大学精神花钱可买到?名校游“游”些什么?

日期:2015-12-12  来源:学校网

新闻背景

面对每天络绎不绝的游客,北大、清华一同亮出了限客令,然而并没有挡住学生们参观名校的热情。至于来这些名校游些什么?众多学生的回答:来看看大学的环境、风景,拍照留念呗。

看风景拍照嘻嘻哈哈

能学到什么是个问号

每年暑假,以提高自身素质,感受名校文化氛围,增添考名校的动力等为名的名校游,似乎对中学生、高中生有着难以抗拒的吸引力,与名校挂钩的活动也越来越受全国各地学生们青睐。很多家长更是愿意送孩子们走进名校,接受人文与学术氛围的熏陶,激励孩子好好学习。

据了解,北大、清华都有各自的暑期夏令营。心航线精英之子国学营的基地就在北大校内,每天早晨在未名湖畔诵读国学经典,是营员们的必修课。

心航线夏令营的工作人员表示,7天时间对于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来讲,虽然不一定让孩子个个都能有质的改变,但能接触到好的课程、好的团队,也足以让孩子有所收获了。

但是,笔者在北大跟随了5个名校游的团,发现几乎都是以观光、感受为主。到了景点先合个影,然后就是自由活动,孩子们嘻嘻哈哈,没有用心体味学术氛围,更没有座谈交流。

还有一些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家长们,更是把眼光放到世界顶级名校,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游游世界名校。访名校,一睹名校风采,亲身感受美国名校氛围,在地道的英语环境中提高英语、与哈佛大学、斯坦福师生进行交流,由资深教授指导如何留学美国、如何在美国学习生活、体验异国校园生活,参加各种活动及旅行,结交全世界的新朋友,这是众多游世界顶级名校团给家长的承诺。

而参加过游世界顶级名校的高中生夏杰深有感触,与其说是学,不如说是出国旅游,这个总共15天的夏令营,与学校和教学有关的活动时间仅是行程的1/3,这还是多说呢!

一趟以求学为名的夏令营,能学到多少东西实在是一个大大的问号。

家长咬牙掏钱包

高收费带不来高收获

夏令营名为训练学生的沟通与学习能力,实则在考验着家长们的钱包。虽然每一个普通家庭的家长都会对高价皱皱眉头,但是为了孩子,仍愿意为此出钱的也不在少数。

刘先生正在为孩子选择夏令营,他说:北京的夏令营6天5000多元,平均下来每天800多元,相当于孩子上学1个多月的伙食费了。但孩子同学在新学期都在谈论自己假期去哪里游学了,咱也不能亏了孩子啊。

近日浏览了多个夏令营的报名网站,单周收费2000元以下的夏令营,现在已属便宜。以北大为活动地点,面向小学、初中生的某心智成长训练营,一周需要2680元。而有些被列为精英、高端的夏令营,收费将近7000元。持续7天的精英之子国学夏令营一周的价格为9800元。如果是涉及出国游、修学游的夏令营,价格可达两三万元。王女士送上六年级的孩子去英国游学,短短一周的时间里,花费2万多元,钱是多了点,但是为了孩子,还是咬牙花了。但问其孩子游学后有何收获时,王女士眉头紧锁地说:现在没看出来。

至于收费是否合理,虽然很多人都有想法,但是也没人能说出个所以然。

笔者就收费问题致电了几家夏令营经营单位,对方都表示收费绝对合理、安全性完全不用担心。但是,浏览各种夏令营活动的信息,只有少数公司的广告上标注了会给学生购买保险。

如今,举办以名校游为主题的夏令营的有学校、教育培训机构、旅行社等,但国家尚未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对此项活动进行规范,对于其收费是否合理,以及进行的项目是否与宣传有不符之处,家长并没有一个可以查证的地方。但是,不论商家如何忽悠,家长和孩子也都应该有一双理性的眼睛,大学精神并不一定非得花钱才能体会。

专家点评

大学精神花钱买不到

有人觉得花钱游名校是培养孩子求学和上进心的好办法,也有人觉得花这些钱其实不值,短短一次旅行,或者一周的体验,求的是名,还是学?

教育专家指出,向往名校,追求高质量的受教育平台,对每个怀揣着上进心的学生来说都无可厚非。名校之所以称之为名校,不仅仅校园内有风景名胜,独特的可观、可游的秀丽山水,更重要的是,名校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学术氛围,其大学精神才是游名校要感知的、去游历的,而不是快餐式的旅游观光。

家长和学生只要有好的心态,把参观和游玩儿作为一次体验尚可,真想要从中获取多少看得见的效果大可不必。当各式夏令营打着游名校的幌子不断漫天要价时,学生们真的能从中得到知识的提升。还是流于形式的浮华?

当名校游越来越成为风尚,当夏令营的价格越来越走向精英,学生们花钱从大学里获得的精神,已经被商家有意无意中剥离了。大学内在的本质不是短短几天就能体味的,更不是花钱可以买到的。

而作为从校园中延伸出去的夏令营,本身的主旨是团结、合作、创造,但如今不少夏令营脱离了其原本的初衷,走向了高价位的观光游览,与旅游团已经没有丝毫差别。

观点交锋

行走中的素质教育

李学梅

名校究竟是否应该开放?名校游又究竟应该游什么呢?

首先,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资源,面对游客的需求,名校游一禁了之、名校把游客全都拒之门外,显然不是上策。大学精神中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中就蕴含着对外开放,而且,发挥高校的科技、教育、文化优势,积极、主动、义务地面向公众开放,以促进全民文化素养的提高,这本身就是大学,特别是名牌大学的社会责任。在这一点上,国外的大学比我们做得好,那些没有围墙的校园那样自然地与城市融为一体,成为城市文化的一部分。相比之下,我们的高校,并非开放得太多了,而是还远远不够。

当然,名校开放校园游也不应是无限制的,毕竟,守护学生的学习宁静感,让他们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安静读书,这同样是高校的责任。但这不光需要高校的努力,同样需要社会多方面的支持。校方该做的是加强时间上的限制和配套服务的管理,游客则保持应有的素质和修养,不做校园里不文明的闹客和只带相机不带大脑的过客。

真正成功的名校游,应该是一种行走中的素质教育,是孩子们的一次精彩的人生体验。

到北大、清华听一节名师讲课,到英国名校里和那些静静读书的学子轻声交流一下心得,或是跟着美国的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看看他们的学校是如何在社会的课堂里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那一定会比走马观花地在校园里转上一圈收获要大得多。也许,点滴的触动,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一生。

点击显示
上一篇:肩负起崇高的社会责任——41所高校联合倡议书下一篇:“海归”未必是香饽饽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热门资讯 更多
随机资讯 更多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