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余体校的困境与抉择:体...
学校大全 >教育资讯 >业余体校的困境与抉择:体...

业余体校的困境与抉择:体育夺标还是文化育人?

日期:2015-12-15  来源:学校网

学校就像一块育苗地,学校的体育老师是最基层的触角和营养师,很多优秀的体育种子从中间被挑出来。 南方日报记者 何俊 摄

在关注奥运冠军的同时,我们也关注到培养这些体育人才的土地。也许很多人并不清楚,在宝安有这样一所输送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业余体校。这是一栋座落在宝体竹林旁边的建筑,黑灰色的墙体外立面在阳光下泛着金属般的光泽。站在楼上向东望去,视野开阔,可以看到远处的宝安区政府大楼,而视野近处则是竹林外的一片草坪,大运会时曾经作为足球训练场,现在被用来当做体校学生们的日常训练场所。

从上个月新楼开始启用以来,门口宝安区青少年业余体校几个蓝色的大字不时吸引了路人的目光。经常有附近的带小孩散步的居民好奇地走进来,咨询是否可以将小孩送来报个体育培训班。

作为当年在举国体制的背景下成立的宝安区青少年业余体校,与其他众多的业余体校一样,承担了输送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时代任务。那么,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体校招生又面临什么瓶颈?面对体校生文化和体育两条腿失衡的不争事实,又该如何平衡这一对矛盾体?透视宝安青少年业余体校,或可感受到当下我国青少年业余体校的时代脉动。

几经辗转的业余体校

2000年后,宝安体校一直处于漂泊状态,租借的是其他学校的办公室场地。

确实,很多人可能还没听过我们的名字。作为校长,彭玉华坦言虽然宝安体校已经成立很多年,也取得不少成绩,但是知名度并不高。体校有了自己的新家之后,要干的事情很多。有这么好的载体,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好。

在搬到这个面积5702平方米,集食、住、训练、办公于一体的四层新家之前,体校几经辗转。创建于1959年的体校原名宝安县业余体校,上世纪70年代时遭遇停办,至1978年为落实从儿童抓起的方针,增设宝安少年儿童业余体校,1985年宝安县恢复宝安县业余体校,附设于宝安中学。1987年10月搬迁到宝安县城十区体育场至2000年。而后直到搬进这栋大楼前,体校一直处于漂泊状态,租借的是学校的办公室场地,如果所有的项目都开展下来,面积远远不足。所以当时只保留了我们的几个强势项目,其他的都解散了。多出的教练员也分流到各学校去做体育老师了。谈及以往的历史,一名体校老人唏嘘不已。

现在这个场地是2008年十一五规划调整时确定的。一名知情人表示,原本规划中并无体校,时任宝安区体育局局长的杨齐兴建议,在大运体育规划时统筹资源,增设体校建设项目,体校选址定于宝安中心区体育场副场西侧。这一建议很有前瞻眼光。这样才有自己的根基。

目前,体校属于财政全额拨款单位,隶属宝安文体旅游局管理。主要设置有田径、游泳、女足、跆拳道、乒乓球、篮球、羽毛球、举重等15个项目,其中田径、游泳、乒乓球、女足4个项目实行吃、住、练三集中的培养模式。体校有150多名学生,其中约100名是三集中形式,其他是走训形式。

体校的生源也几经变化。在几年前,各地体校还能从外引入优质生源,以前我们的女足就引进了优质生源,但是后来由于政策调整,从2010年后就没有再从外引进过生源,现在都是宝安本地生源。这些本地生源们不管是三集中,还是走训,都是在体校训练,文化课的学习则被分散安排在附近的新湖中学等学校。

体教结合的分水岭

对于宝安体校来说,2002年是一个分水岭。在这一年,宝安区体育传统特色项目开始与教育局合作,体教结合的概念被付诸实施。

有专家曾言,体教结合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整合体育、教育等资源而实施的人才培养战略。

对于体校而言,这确实是一种四两拨千斤的做法。在体校人力物力不足、无法点对点地发掘体育人才的情况下,学校就像一块育苗地,学校的体育老师是最基层的触角和营养师,很多优秀的体育种子被他们挑出来。体校的教练员则可以应要求进行专业指导,实际上很多教练员就是从学校当体育老师出来的。而为了保证学校的积极性,区级比赛中的成绩采取双惠计分制度,即被选入到体校的学生在区级比赛中取得的好成绩,输出学校和输入学校都将给以计分。

从某种程度上说,体教结合进一步促进了学校对体育的重视,也推动了青少年体育素质的提升。一组数据颇有说服力,体教结合的网点学校已经由2002年之初的14个项目、20多个学校增加到了现在的21个项目、50多个学校网点。学校之间也开展了申报的竞争。现在宝安的不少学校已经有了自己的特色项目,如西乡中学的田径和跆拳道、宝安中学的田径、清华园实验学校的射击等,近年来都取得不少的成绩。

近几年政府强调不允许跨区域引入生源,现在体校都是从宝安本地生源中选拔。虽然在生源上各区之间并没有竞争关系,但是体校与本区一些名牌学校之间的竞争却在隐隐角力。比如宝安中学的整体教育实力很强,如果它抛出橄榄枝,对于学生和家长来说,是很有吸引力的。一名体校教练员表示。有竞争是好事,而且不管怎样,体教结合是一个必然的长期发展趋势。

家长观念的转变

家长送孩子来练体育,很多是为了锻炼身体,可以说我们的招生是不难的,但是难在怎么留住优秀的苗子。

现在体校学生中,有六分之四以上是外来务工者子女。彭玉华认为,这一比例一方面与深圳户籍人口倒挂严重有关,一方面也与本地户籍生源家庭条件比较好,学生出路多元化有关。

体校一名负责人表示,每一个体育项目的招生情况都不一样。家长选择项目一般都会看这个项目的发展情况,一般而言,游泳、羽毛球、跆拳道等热门项目比较受青睐,招生相对容易,而举重等项目相对冷门。但是即使是热门项目,选材难的问题依然存在,走专业道路的学生寥寥无几。

很多教练员都曾遇到过心水的苗子半途中断训练,退出体校的痛心经历。体校田径队教练张勇告诉记者,自己曾经带过一个沙井的学生就属此例。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培养,但是后来由于家长的强烈反对,该学生中断了训练。他家里经济条件很好,家长舍不得孩子吃苦。其实他的身体素质很不错,以后拿个省级的金牌是不成问题的。对于这个学生的退出,张勇到现在还痛惜不已。

而这一问题最为严重的要属游泳这一项目。体校负责人告诉记者,体校曾经一次性选拔了100多苗子参加集训。但是一个暑假下来,只留下了十几个学生,很多原本就是抱着锻炼身体目的来的孩子学会以后就不来了,留下来的孩子游泳素质参差不齐,且多是学习成绩不太好,或家庭环境不太好。为了挽留优秀苗子,游泳队的教练甚至拎了礼物上门一家一家劝说家长,但是收效甚微。

一名教练员表示,出现这种转变主要是社会观念和家长的教育理念有了很大改变,家长送孩子来练体育,很多是为了锻炼身体,当然,也不排除有些家长是想让孩子以后就业多一条路。对此,一名家长直言不讳,我就希望孩子以后能通过特长考上大学,事实上,有这种想法的家长并不在少数。

可以说我们的招生是不难的,但是难在怎么留住优秀的苗子。谈及生源问题,彭玉华颇为无奈。体校生源源不断流失的现象,彭玉华看得太多了,进而引发了自己的思考。在他看来,这个问题存在的原因之一是体校不允许收费等行为对于家长来说是零成本投入,一些抱着让孩子来强身健体目的的家长,很容易因为零成本而轻易中断孩子的训练。

彭玉华认为,如果对进入体校的学生收取一定押金,也许家长们会更正视这一问题。押金将上交财政,投入到相关的培训中,或者返还给表现优异的孩子,总之是取之于学生用之于学生。彭玉华准备把这个想法当做自己下一个议案,但他也不得不承认,获批的可能性不大,不管怎样,我想引起社会对这一问题的关注。

体校生的职业出路

现在人员增多了,而工作岗位有限,工作确实难找。我们体校现在能做的是尽量推荐一些有一定教学能力的毕业生到学校工作,但很多都是临聘的。

体校生如果很优秀,在小学或初中阶段就会被选调到市、省或者国家队。彭玉华告诉记者,该校在跆拳道项目上已为国家队输送两名学生,乒乓球项目输送了一名学生。而如果到高中阶段都没有走上专业体育道路的学生,也将通过参加普通高考、体育单招考试或高水平运动员单独考试被输送到体育院校或体育专业,以此谋求以后的职业发展。现在学校与广西师范大学、贵州大学等几所大学都有合作。

张勇是从体校走出去的学生,2001年从广州体育学校毕业后回到了宝安。在2010年调到体校之前,他在宝安的一所学校当体育老师,而体校里像他这种走出去又回流的学生并非少数。张勇觉得自己比较幸运,我们那时还是包分配的,所以对工作的事也没太操心。但现在,张勇的师弟师妹们显然没有这么好运了。我认识的几个师弟里,一个找了份代课老师的工作,一个还没找到,准备回老家了。当然不仅仅是体育专业,现在大学毕业生难就业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

现在人员增多了,而工作岗位有限,工作确实难找。我们体校现在能做的是尽量推荐一些有一定教学能力的毕业生到学校工作,但很多都是临聘的。彭玉华说。

但即使是工作不如以前好找,不少家长还是认为,学体育也算是有了一技之长,即使是在学校先当个临聘老师也是不错的选择。一位业内人士表示,确实很多体校毕业出来的基本都当了老师,当然也有一些中途转行,或考了公务员的。

文化育人瓶颈亟待突破

其实很多家长不愿意把孩子送来,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也是担心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

体校学生的文化成绩是一个绕不开的槛。很多家长送孩子学体育的初衷是因为孩子文化课不好或者不爱学习。而对于学习成绩也不错的学生家长来说,让不让孩子吃体育这碗饭则变成一件很纠结的事:如果孩子进入体校,即使训练时间都是在非上课时间,但繁重的训练和比赛,会不会让孩子分心,进而学习成绩滑坡?家长的担心并非没有道理,退役举重冠军邹春兰就是一个缩影。长期以来我国主抓体育、忽视教育的体制沉疴颇深。

这种担心很正常。张勇坦言,自己当年考读体校时,确实对文化成绩要求并不高。但这种情况也在慢慢发生着转变。一名业内人士透漏,现在广东省已经着手进行相关改革,对于体育生的文化成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文化考试不达标,将连各种大型赛事的出赛资格都没有。

文化成绩已成为悬挂在学生、家长、体校头上的达摩利斯之剑。家长们深刻意识到了这一问题,曾经有家长主动集合起来自费请家教给孩子补课。彭玉华等体校工作人员也深刻意识到这一点,体育、文化两条腿走路偏差太大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

在新建好的大楼里,有两间宽敞明亮的大教室,配置了投影仪等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原本新建时,方案中并没有考虑到教室的设置,后来在我们的建议下调整了设计方案,为此压缩了教练们的办公空间。彭玉华告诉记者,现在体校正在筹备学生晚上补课一事,我们下一阶段将给孩子们分班补课,从新安中学引进老师,安排晚上时间补课。彭玉华表示,这一举动也旨在打破家长对孩子练体育后文化成绩滑坡的顾虑,也让学习成绩本来不太好的学生能尽量有所提升,最好两条腿能走路平衡一点。

不只是

抓好体育就行

记者观察

我上初中以后就不会再练体育了。妈妈说要我好好读书,以后考个好大学。我妈跟我说过,要我以后能通过体育这个特长考个大学。竹林里,正在备战市运会的田径队员们正在教练声嘶力竭的口令声中加紧训练。谈起以后的职业规划,大学、工作这样的字眼不时出现在孩子们的口中。不过,不管将来是否凭体育特长考大学,大家都传递出一个共同的信息,就是大部分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而并非要成为下一个世界冠军。

确实,对于绝大多数体校生来说,他们是不可能登上竞技体育最高峰的,他们必须面临走上社会后的重新选择。体校的人才培养价值体系只有将夺标与育人捆绑起来,才能让多数的体校生在走上社会时不处于劣势。这既是出于为学生谋个较好未来的考虑,也是为学校解决学生毕业出口难,进而导致选材难的考虑。

可以说今天的体校招生难,其实只是初现端倪,如果不加变革,体校招生的困境将会越来越严重。在育人上不仅要重视学生的文化课学习,还要重视学生的德育培养,即体校生也要强调全面素质教育,而不只是抓好运动成绩就行。值得庆幸的是,宝安业余体校已经开始行动起来了。

业余体校

■名词解释

曾经是我国最主要的体育人才培养基地,作为举国体制的基础,它的统治时间长达40多年。1955年,参照前苏联及东欧模式,原国家体委在北京、上海、天津试办了3所青少年业余体校。从1956年开始,到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是青少年业余体校训练网培养体系的形成和确立时期。以足球为例,喜欢踢球的孩子如果要成为专业足球运动员,需经过从业余体校,到专业体校再到市级青少年足球队,最后再到成年专业队这四级阶梯。像徐根宝、迟尚斌、戚务生等人大都是在这套训练体制下走向国家队的。

点击显示
上一篇:非婚生儿童流浪增长 他们渴望父母关爱和家的温暖下一篇:异地高考 僵局待破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热门资讯 更多
随机资讯 更多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