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开学第一课 三亩田里...
学校大全 >教育资讯 >上海开学第一课 三亩田里...

上海开学第一课 三亩田里的“自然第一课”

日期:2015-12-15  来源:学校网

9月1日是传统的中小学开学时间,2012年因为恰逢周六,而未成为校园开学日。可沪上一群爸爸妈妈却在奉贤农村的一块三亩田里,为孩子奉上了一堂特殊的开学第一课。

2012年6月,2位上海爸爸从农户那租来一块亲子试验田,想用这三亩田,搭建一个孩子自然成长的乡间环境,探索半城半农的健康生活模式。没有四方的教室,但有蓝天、白云和微风;没有厚厚的课本,但有泥巴、飞虫和庄稼;没有抽象的文字,但有动手、劳作和体验。这间开放的田间课堂把知识溶进快乐的甜浆,流进30多个孩子的心里。

活动任务:购买柴火,运到1公里外的田里,然后在那里用泥巴造个窑,用窑烤东西吃。每组有100元活动经费,如何使用由孩子们自己决定,剩下的可作为奖励。

运柴:用金钱换体力的纠结

9月1日下午2点,奉贤南桥镇上的一个农庄,30个家庭在此集合。最小的孩子上幼儿园小班,最大的新学期上预初,各个带着新鲜劲。

活动开始了,孩子们被分成5组。家长扮演的卖柴翁在路边叫卖,一捆10元,一捆10元。第一组的孩子围上去,一番讨价还价不起作用。有人提议,可以去田里捡柴火,就能省一笔钱,但这被其他孩子否决了,认为还是买两捆更保险。刚买好柴火,候在一旁的棒棒军怂恿道:我帮你们搬吧,一捆15元。不要,不要,我们自己搬。四年级男生果果搬起一捆柴就走,后面跟着同样卖力的男生小熊,其他几位成员在路边捡拾小柴火以供补充。

一路上,都有棒棒军吆喝,孩子们起先不为所动,但搬了200米后,手上的柴火越来越重,有点搬不动了。此时,一位推车工开出了更为诱人的运价,一捆10元。小熊提出,该花的钱还是要花,保存体力。但果果认为,这笔钱可以省下来。经过商量,他们决定托运一捆,减轻点负担,另一捆则两人一起搬。

又走了一段,他们掉到了队伍最后头,搬运工又适时地把价格再降一半。小熊有些动摇了,但果果仍然坚持:都能看到三亩田了,这笔钱没必要花。一番争论后,两个男生达成一致,齐心协力把柴搬到了田里。

垒窑:用泥巴造窑是个技术活

这时,三亩田里,先到的组已经顶着日头忙开了。田头的一棵桂花树上,挂着一块小黑板,上面画了一个较为标准的土窑。尽管记者小时候也曾在野外烧烤过食物,但要用泥土造出如此专业的窑来,也不知如何下手。几位来自农村,小时候有过类似经历的家长充当了技术指导。要造窑,先要观察风向,以备留出风口。一位农村长大的妈妈一边动手,一边为孩子讲解。她先在地里挖了个浅浅的坑,铺上干柴,然后让孩子们选择干湿适度的泥土,在一块捡来的小块水泥板上,摔打成较为方正的土砖,用来垒窑。

最后,5组造出来的窑风格各异。有用土砖垒出来的精品窑,有用泥块糊出来的实用窑,还有泥疙瘩搭出来的简易窑。

造窑时,已经有孩子在讨论如何点火。钻木取火。一个孩子很快想到这最原始的方法,还有人想到用凸透镜聚光取火。因为时间原因,大人们还是用了最简易的现代方法取火。太阳西斜,田里的土窑冒出缕缕白烟,大家开始闻到食物的香味了

乐学:书上的知识变成了活物

辛苦劳作后,终于可以享受劳动成果了,大人、小孩都忙着从窑里刨出土豆、红薯、花生来分享。当大家都在窑边享受美味时,不远处的草丛里,三年级学生白祥宇却独自一人,正埋头研究着什么。原来,他捉到了一只蚂蚱,正在研究它是雄性还是雌性,口中吐出的棕色液体和背部渗出的绿色液体又是什么。

祥宇妈妈说,孩子最喜欢看《昆虫记》、《昆虫历险记》之类的课外书,还梦想长大后成为一名生物学家。平时看得比较多的是标本,但没机会看到活的东西。祥宇说,他在田里看到了各种蚂蚱、瓢虫、飞蛾,还有一种忘了名字,但肯定会散发臭气的虫子。

田里的各种农作物,对于这些城市里长大的孩子们来说,也很有吸引力。从田里摘一条稻穗,看看没有开苞的稻穗是什么样的扶着田埂上的毛豆,说说为什么毛豆种下去不用施肥攀下玉米的枝头,讲解玉米是如何授粉的还有那叶子有点像荷叶的植物,其实它是芋头。

回到农庄,一位教师家长还给孩子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语文课认识窑这个字,学习一首诗《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节大厦。晚霞飞天,孩子的朗朗书声,令人感怀。

给孩子补上自然这一课

三亩田是沪上两位热心爸爸,从农户那租借来的一块三亩地,想要打造一片公益的亲子教育试验田。他们的想法很简单,现在的大人和孩子脱离自然,接触不到泥土,更不知春发、夏长、秋收与冬藏。他们希望用三亩田搭建一个孩子自然成长的乡间环境,探索一种半城半农的健康生活模式。

美国儿童教育家理查德洛依的畅销书《丛林中的最后一个孩子》,提出了一个儿童自然缺失的问题。理查德洛依在书中提到,我们的社会,包括学校、家庭,甚至是户外运动的机构,正在教会孩子不需要通过直接经历感受自然。

国外很多专家研究发现,远离自然存在诸多潜在危险。康奈尔大学环境心理学家的调查报告指出:生活越贴近自然的孩子,在面临生活压力时会产生越少的心理负担;孩子的家庭周围自然环境越多,孩子就越少出现多动、焦虑或消沉等行为。 三亩田给孩子们补上的正是自然这一课,通过亲身体验来学习,无疑是最好的学习方式。

记者还发现,孩子从中收获的还有珍惜。回家的路上,爸爸和小熊谈起一件小事:今天有些小朋友把田里没成熟的玉米都摘了,那位亲手种玉米的家长看了有点恼火。小熊,你怎么看这件事?我很能理解他的心情,因为那是他亲手种的,付出了辛苦。 小熊很小大人地说。经常和爸爸来三亩田劳作的他,更能理解锄禾日当午的辛劳,也更懂得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这比让孩子体会单纯的采摘快乐要深刻、有意义得多。小熊爸爸相信,更多参与三亩田的孩子会逐渐体会到这些。

点击显示
上一篇:北京育才学校9名体育老师率104名小学生脱险追访下一篇:2012开学第一课观后感:一千个人就有一千种美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热门资讯 更多
随机资讯 更多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