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部山区校车“水土不服...
学校大全 >教育资讯 >中西部山区校车“水土不服...

中西部山区校车“水土不服” 孩子仍徒步上学

日期:2015-12-14  来源:学校网

一起耐人寻味的拒收校车事件

对西部地区的农村中小学而言,一间可以寄宿的房子,比校车更为实用

校车在中西部山区水土不服,不少孩子仍然只能徒步上学

刚刚开学,一辆崭新的校车即将从北京启程,驶向远在甘肃省会宁县的陈去小学。

对不起,我们不要。近年来,这所小学接受过许多爱心人士捐赠的书包、文具、课本甚至衣物,但面对校车,16位教师却异口同声的婉言拒收。

陈去小学,一共6个教学班100名学生,由于曾经的撤点并校,富岔村、大水村的孩子来上学要走8至20公里的山路,部分孩子早上6点就要摸黑出门。

一群迫切渴望搭上校车的孩子,一声我们不要的拒收答复,矛盾的背后折射着怎样的留守儿童上学之困?

9月7日,国务院出台了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其中明确提出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和管理,学生需要寄宿的地方,要按照国家或省级标准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为寄宿制学校配备教室、学生宿舍、食堂、饮用水设备、厕所、澡堂等设施和聘用必要的管理、服务、保安人员,寒冷地区要配备安全的取暖设施。

新的规定,能否给陈去小学带来命运的转机?

水土不服的校车

陈去小学的百余名学生大多居住在周边20公里范围的自然村中,非常分散,一方面不适应统一接送,另一方面,要解决山村留守儿童的上学难也远非一辆校车所能解决。

没有专业司机,没有平整的乡村公路,每年的油钱、养护费用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在山道上行走,风险也很大,学生的安全如何保障?陈去小学教导主任周登辉讲述了拒收原因。

但同时,孩子们上学的艰难却无法回避,周登辉说:这些留守的孩子,也没有人送,只能是步行。而这个地区地理条件很差,道路崎岖,有时侯遇到下雨或者下雪的时候,学生更难走。

记者在当地采访时跟踪了一位学生上学的过程。

早上5:20,五年级学生马润娇家的闹钟准时响起。马润娇睡不醒,哼唧着怎么也起不来。等到硬撑着从床上爬起来,看看闹钟马上就急了,顾不上吃早饭,背起书包就出了门。书包里一共装了20多本书和本子,还有两个馒头和一瓶水,很沉。出门不久书包的肩带坠断了,马润娇打了一个结系上。

6:10,外面天还是黑的。风刮在脸上生疼,马润娇又折回去包了条头巾,把脸围上。看不清路,她借助手电照亮黑黝黝的山路,遇到下坡的时候,她会跑着冲下去。

7:50,天已经大亮,马润娇终于到了学校,这时别的孩子也在陆续走进校门。

在上学路上,马润娇告诉记者:有一次下雪,下坡的时候滑倒了,周围没有人,我就坐在地上哭,到学校的时候浑身都是泥。后来,雨雪天的时候,马润娇就和其他孩子一样手里拿把铁锹,铲一下走一步,下坡刹不住时,就用铁锹支撑。马润娇穿着母亲手工缝制的布鞋,鞋底双层、超厚,据说比买的运动鞋还耐磨。通常这样的鞋,马润娇一学期要穿坏三双。

远一点的学生要走一个半小时左右,近一点也要十几分钟。现在,有近80个孩子每天都要翻山、过河,用脚步丈量学校与家之间的距离。 周登辉说。

听说有人捐赠校车,8岁的学生党乐在本子上画出一辆校车的图案。他丝毫不掩饰自己对校车的渴望:这样我就可以不用摔跤了,走路也少。

面对一辆校车,孩子们的渴望与教师们的无奈婉拒,其间弥漫着一种怎样的纠结?

寄宿制学校提上日程表

不要校车,要房子。与年幼的党乐不同,13岁的马润娇在课本上画出的不是一辆校车而是一间房子。

会宁县地处甘肃中部的干旱贫困地区,山连山、沟隔沟是这里的典型地貌。山区深处,纵横着宽不过两米的羊肠小道,只有农用车和三轮车才能通行。在许多城里人看来,用三轮车、农用车搭载孩子上学,安全隐患很大,然而对于像马润娇这样的留守儿童来说,能有三轮车、农用车送他们上学,也是一种奢望。

张启业是会宁县教育局局长,他的办公室里有一册《会宁县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他说:当务之急还是要建寄宿制学校,让孩子在学校吃、住,一周回一次家,问题就不大了。

按照会宁县的规划,当地政府计划从2009年至2015年,用近7年时间完成新一轮布局调整规划,各乡镇办好一所标准化寄宿制初中和一至两所标准化的寄宿制小学,一村办好一所小学或一个教学点。但张启业坦言,这个计划的实施,需要大量财力支撑,仅凭会宁县的财政力量非常困难。

鸡儿小学位于会宁县柴家门乡鸡儿村,六年制完全小学,在校学生230人。学校周边有北部山区5个行政村12个自然村,学校60%的学生就分散在这些村子。校门前不远的沟壑里,秋季雨水多,很容易引发洪水,学生回不了家,雨雪天一些学生只能分散借住在老师家里。

会宁全县共有292所小学,教学点53个,计划到2015年新建寄宿制小学70所。目前,正在试行的寄宿制小学不到10所。更多学校根本不具备提供、建设宿舍的条件和标准。在这种情况下,以寄宿制的发展来改变农村孩子上学困难,也成为会宁教育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

张启业算过这笔账:完善初中校舍和硬件配套设施,一所学校至少需要400万元;而修建寄宿制小学,要达到国家要求标准,每所学校至少投入600万至1000万元。对一个每年财政收入只有2000多万元的国家级贫困县来讲,这笔钱不是会宁县勒紧裤腰带就能办到的事。

面对类似的情况张启业曾呼吁:国家应增加中小学布局调整的专项经费,特别要重视撤点并校后寄宿制小学的建设与管理,加大经费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办学条件。

寄宿制学校建设难在哪里?

2011年11月16日,甘肃正宁县榆林子镇小博士幼儿园一辆核载9人实载64人的改装校车与一辆货车相撞,造成21人死亡,43人受伤,其中重伤11人。

这起校车事故引发了舆论对校车安全的持续关注。兰州商学院教授雷兴长对此有着更为深切的思考:校车安全的背后,是农村中小学长期投入不足、基层设施不完善的缺憾,应当从国家制度层面加快推进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

在陈去小学,4间教师宿舍被改成学生宿舍,但只能解决10个孩子的住宿问题。周登辉说:让孩子们少走路,住在学校成了当地家长、学校、教育部门的共同心愿。

记者了解到,早在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就提出兴办寄宿制学校,2004年公布的《2003年~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强调,以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为突破口,加强西部农村初中、小学建设。当年的一份权威调查显示,一些高山、高原、高寒及牧区、半农半牧区和荒漠地区,80%左右的初中生、50%左右的小学生需要寄宿。此后,从2004年开始国家在4年间投入100亿元新建、改扩建农村寄宿制学校7651所,惠及学生约200万人。

但不知什么原因,近几年来从国家层面、部省层面推进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的力度突然式微。

在甘肃,早在2006年就开始推进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并在当年暑假专门举办了全省首期农村寄宿制工程项目学校校长培训班,20个县的213位校长受训,但遗憾的是首期之后再无二期。筹办了此次培训的西北师大附中校长刘信生认为:受配套政策及后续投入、支持等因素的影响,寄宿制学校在建设欠账和管理等方面至今仍存在诸多问题和困难。

陕西师范大学博士沈萍霞长期关注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曾对宁夏、内蒙古、陕西省等西部13个省市区部分贫困地区的一些寄宿制学校进行了考察,对当前农村寄宿制学校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有着更深的了解。她说,很多学校仍然没有可寄宿的校舍,有校舍的无食堂、浴室等设施,如此便带来了上学、住宿、饮食、安全等一系列问题,甚至导致了部分贫困学生的被迫失学。

近日,国务院再次从国家制度层面提出了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和管理的目标。雷兴长认为,以此为契机,通过持续的投入和建设,争取用几年时间让孩子们能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

建宿舍,让学生留在学校,减少学生来回奔波。可以留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去学习。 周登辉说,建成寄宿制学校或许是农村留守孩子最为理想的上学途径。

点击显示
上一篇:安徽:安凤初中重校车安全 保证学生平安回家下一篇:人大附中联合学校总校成立揭牌仪式在人民大学举行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热门资讯 更多
随机资讯 更多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