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生考“美国高考”仅...
学校大全 >教育资讯 >中国学生考“美国高考”仅...

中国学生考“美国高考”仅7%及格

日期:2015-12-14  来源:学校网

专家称,这是由于中国教育缺乏对批判性思维的训练。

27日发布的《2012中国SAT年度报告》显示,参加美国高校入学考试SAT的中国高中生中,只有不到7%的人成绩达到1800分及格线,而达到美国优质大学普遍要求的2000分以上成绩的更是只占2%。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委员会委员夏谷鸣分析了中、美两国的高考内容后指出,这是由于中国的教育缺乏对批判性思维的训练。

SAT考试由美国大学委员会主办,其成绩是世界各国高中生申请美国名校学习及奖学金的重要参考。SAT由批判性阅读、数学、写作三部分试题组成,满分2400分。近年来,伴随留学年轻化的潮流,参加SAT的中国高中生人数呈几何式增长。

SAT培训专家、杜克教育负责人吴雨浓表示,SAT强调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有这些能力的学生才能考高分。在发布会上,北京一所重点中学的负责人透露,该校两名SAT考到2300分以上的学生都在数理化方面很强,他们或者在全国单科竞赛中拿过奖,或者课余活动非常精彩。

夏谷鸣对中、美两国高考的阅读部分进行了对比。他发现,中国高考的阅读题主要指向逻辑性思维,一切判断都要依据文本;美国SAT1的阅读题分为六部分:解释、分析、评估、推论、说明、自我校准,这些都明显指向批判性思维。

理性看待美国高考的中国合格率低

昨日发布的《2012中国SAT年度报告》显示,参加美国高校入学考试的中国高中生中,只有不到7%的人成绩达到1800分及格线,而达到美国优质大学普遍要求的2000分以上成绩的更是只占2%。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委员会委员夏谷鸣分析了中、美两国的高考内容后指出,这是由于中国的教育缺乏对批判性思维的训练。

在评论这个新闻话题之前,有必要摘录一个13岁少年(初二学生)在一次关于看待考试的命题作文中的一段话:考试之所以这么重要,是因为它被赋予了太多的其他的因素,比如说现在的中高考,说的明白一点就是一考定终身,错失良机就得明年再来。首先我认为这个制度该修改一下了,第一就是尽量少一些上面我提到的偶然性的因素;第二现在考试次数少,我认为,考试应该有好几次,然后任选一次成绩最好的作为依据;第三考试不能局限于一个类型,不然就真的像猜拳了,运气好的,就给他碰上,不好的只能和学校再见,要么明年再来,要么出去干别的什么事情,只有这两条路,给予的选择太少了。在现在这种状态下,考试成绩就是法宝,你能考多好,就能有多好。

这是真实的表达,或许是对考试制度的一个直接的反思,文后老师的评价是C等,理由是因为没有发现现有考试制度的优越性,没有正面的、积极地的评价,只能获得这个成绩。

先不谈少年的观点是否都是消极的,老师的评价是否公允等等,我们只看这个评价的过程,就会让人很沮丧。

沮丧的理由也很简单,大一统的标准答案、积极、正面的表达,已经限定了孩子的思维只能在很小的圈子里,他不可以突破的,除非远离这个评价制度,但在现实世界里能脱离这个评价制度的只能是极少数的孩子,莘莘学子,12年寒窗苦读,都在为积极、正面、大一统的标准答案所奋斗。

原来有过一个例子,关于雪化了是什么,有一个孩子答,雪化了是春天到了,结果老师判她错了,因为标准答案是雪化了是水,从此这个孩子开始领略到标准答案的存在,并且将会束缚她许多年,直到她不再想起春天为止。事实上,成年人确实已经丧失了很多想象力,这倒不一定全是教育的过错,但至少是很大一部分因素,试想,被标准答案困扰十几年,还会有不标准的回答么?

当然,关于中国考生的美国考试合格率低这个话题,除了思维习惯的差异之外,本身基础教育的制度不同也有很大关系,就如有的网友调侃道,让美国人来考我们的高考,能认字就很不容易了。这当然是笑谈,我们谈论批判性思维,本身就不是大一统的观点,要学会多角度的看待问题,不能因为这个消息就一边倒的抨击国内的教育制度,这本身就是不科学的。或许理性、认真的讨论,表达各自的观点,静下心来倾听别人的观点比批判要来的更紧迫些,环顾国人许多场合,能听完整别人一句话就已经很不错了,更奢谈高质量的批判性思维了。

面对中国考生美国高考的合格率低现象,冷静下来,不妄自菲薄,但也不夜郎自大,中国教育积重难返,存在很多问题,慢慢来吧,但标准不是以美国高考为唯一标准,不是说改革之后,以通过美国高考为荣,那倒是不必的,甚至又走上了歧路,我们还是首先从那位13岁少年的考试之问考试吧,做到其中一点,都还是有很大的改善空间,难道不是么?!

中国学生美国高考仅7%及格不必过度阐释

昨天发布的《2012中国SAT年度报告》显示,参加美国高校入学考试SAT的中国高中生中,只有不到7%的人成绩达到1800分及格线,而达到美国优质大学普遍要求的2000分以上成绩的更是只占2%。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委员会委员夏谷鸣分析了中、美两国的高考内容后指出,这是由于中国的教育缺乏对批判性思维的训练。(10月28日《北京青年报》)

乍一看来,中国学生考美国高考仅7%的及格率,的确有些无颜见江东父老。尽管对于中国学生的创新能力,一直不乏争议甚至质疑,但考试却向来是中国学生当仁不让的看家强项,中国学生考试分数之高,想必也早已让国外同辈们羡慕嫉妒恨。既然如此,参加美国高考居然只有不到7%达到人家的及格线,如此不堪的成绩,当然多少有辱中国学生长期以来建立的良好声誉。

那么,在应试教育中摸爬滚打过来的中国学生,能在各种国际学科竞赛中遥遥领先,成绩斐然,身经百考的他们,何以竟在美国高考这条阴沟里翻船,似乎也有些说不过去。不过,假如因此便将7%的及格解读为美国高考考的是综合能力,中国学生应试教育的伎俩,无法适应乃至趟不过美国能力高考那条河,恐怕也多少有些过度阐释。

事实上,中国学生美国高考及格率,或许来自权威数据,但其中中国学生的样本,是不是能代表典型的中国学生的情况,其实本身就需要打上个问号。毕竟,既然是美国高考,当然并非中国学生都要去凑热闹。考SAT的中国学生,也多半不会只是考着玩,而是为了去美国高校留学。而在这些中国学生中,固然不乏出类拔萃的顶尖者,但也同样不乏成绩不佳,在中国高考中出头的希望不大,便参加美国高考碰运气者。如此看来,美国高考的中国学生,其实并不能说是中国学生的典型样本,这些学生的美国高考成绩,自然也就不适合用于分析中国教育的缺陷,甚至比对出与中国学生的不足来。

不仅如此,尽管从及格率来看,中国学生的美国高考成绩的确有些不堪,但如果从美国高校录取的中国学生的分数来看,中国学生的成绩其实仍然相当骄人。据媒体披露,近年进入美国部分顶尖大学最终面试的中国学生,平均SAT成绩甚至突破了2300分(满分2400分)。而2012年4月美国高校结束的申请季录取的全体学生中(包括美国学生),哥伦比亚大学的录取学生均分在2140至2330分之间,斯坦福大学在2040至2330分之间。美国名校所录取的中国学生考分,仍然远高于美国学生。当然,为了挤进美国名校门坎,许多中国考生选择重复考试刷分,中国申请者平均参加SAT各科考试总计6.3次,或许其中的不及格率,不过是中国学生在积攒美国高考的应试经验罢了。

从这个角度来看,美国高考SAT的测试目标,的确可能与中国高考存在差异,但既然是考试,即便怎样去注重能力,其实都不难被应试,既然如此,美国高考其实不必被神话,更不必因为美国高考把中国学生考住了,便认为美国高考有多么高明,甚至解读出中国学生的多少不足。事实上,当美国名校录取的中国学生分数远远高于美国考生的平均分,相当于美国学生来参加中国高考,远超到了清华和北大的分数线,这样的现象,倒未必那么正常。连美国高考也遭中国学生超强的应试功夫所破解,恐怕也并不证明中国学生的高明。

一言以蔽之,中国学生美国高考并不光鲜的及格率,未必就不正常。中国学生为何非要把美国高考考得那么高?倒是值得反思。假如中国学生能够更多展现出分数之外的强项和亮点,倒是更令人欣慰,相比单一的高分,也才更能令美国名校刮目相看。

美国高考与中国高考真正不同在哪儿

日前发布的《2012中国SAT年度报告》显示,参加美国高考SAT 的中国高中生,只有不到7% 成绩达到1800分及格线申请美国大学的有效分数线,而达到美国优质大学普遍要求的2000分以上的更是只占2%。有专家分析两国高考内容后指出,这是由于中国教育缺乏对批判性思维的训练。(10月28日《北京青年报》)

相比中国高考,美国高考(SAT)试卷或许确实更注重批判性思维能力。但是,将中国学生考美国高考仅7% 及格作为得出上述结论的证据,在笔者看来,又委实并不可靠,并没有多少直接证明价值和充分说服力。

因为一个明显的事实是:美国高考1800分的及格线,相对于其2400的满分,并不是我们一般所理解的60% 意义上的及格线,而是一个75%的更高标准及格线。将该及格线,放在中国高考评分体系中,也并不是低标准分数。如目前全国大多数省份的高考满分为750分,那么75%对应的中国高考分数便是562.5分。对照一下全国各地的高考分数线,不难发现,562.5分基本上是一个相当于各省一本线的分数,而一本录取率全国平均不到10%。

这也就是说,中国学生考美国高考仅7% 及格其实并非一个多么反常偏低的及格率,与目前国内的一本录取率大体吻合;相应地,显然不宜简单将之作为见证中国考生不擅长美国高考、缺乏批判性思维的直接证据。

7% 及格 究竟更能说明什么呢?在笔者看来,它恐怕首先有助于澄清这样一个重要事实:在美国上大学,同样也有基本的高考分数要求,且标准并不低,甚至完全不比中国更低。那么,中美高考之间的真正不同究竟在哪儿呢?答案显然是,美国高考虽也将分数及格作为申请大学的必要条件,但却并不像中国高考那样是上大学的全部充分条件,美国大学录取考生,除了SAT分数,还十分看重考生的课外活动、申请信,更在乎考生的实际能力、考查你是什么样的人,个性特征是什么,梦想是什么?事实上,这也正是许多美国一流大学,所以常常会拒绝录取SAT高分考生的重要原因,如据媒体报道,2009年普林斯顿大学拒绝了一半以上SAT成绩接近满分的申请者。

当然,中美高考所以会有这样的不同,根源显然还在于高考制度上的诸多根本不同。如录取制度的不同,中国主要是政府教育部门主导的行政式录取,而美国则是真正彻底的大学自主录取;中国是分省划定名额资格、地域户籍色彩浓厚的录取方式,而美国则是无户籍壁垒、无异地高考一说的均等录取方式。再如考试组织制度的不同,美国SAT由民间自治性质的美国大学委员会主办组织,而中国高考则完全由官方教育行政部门组织。

中国学生折戟美国高考的背后

早在去年,美国杜克大学发布的类似报告就曾指出,中国学生SAT的平均分比美国学生落后300分,差距主要来自考查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阅读和写作。SAT考试是美国的高考,文化差异固然不能忽视,但也一样揭示出中国学生批判性思维不足的现实。

应付各类考试一直是中国学生的强项,在世界级的奥林匹克竞赛中,他们总是独占鳌头。中国学生的智商并不比美国学生低,看看他们做的题目就知道了,幼儿园题目小学化、小学题目中学化,即便如此,跑到美国去参加高考的中国高中生,并未展现多少优势,反而显露出整个教育的软肋。

这背后是中美两国教育理念的差异。中国是基于生存竞争的应试教育,而美国则是强调创新及创造理念的教育。中国学生擅长逻辑思维,能够应付各种试卷上的考题,可一旦需要自己发挥创新能力时,羸弱的一面就暴露出来了。

中国教育培养学生好比培养考试运动员那样,要求学生认真听话,死记硬背课本上的知识,然后考出高分。以分数论英雄的单一评价体系下,只要考出高分,就是老师、家长、同学乃至社会其他人眼中的好学生,否则,纵使在别的方面突出也被认为是没有多少意义的。

中国的讲台总是高几尺,学生要老实听课,不能随便提问,那些提尖锐问题的学生在老师眼里是捣蛋鬼,若提出的问题让老师难以回答,老师有时会认为这是一种挑衅行为。而在美国,师生平等意识要强很多,若一个学生能够问出新奇的问题会被表扬。上课较为开放,完全是一种探讨和商量,绝非填鸭式灌输。

中国的教育更像是制造考试机器,追求的是标准统一化的答案,中国学生批判性思维从小就被扼杀了,从小就不敢批判和质疑权威。前段时间,有一个小学生因孔融让梨我不让,被老师打了一个大大的红叉,一度引起舆论关注。

美国学生的应试能力不如中国学生,但他们批判性思维和勇于质疑的精神无疑是可贵的。他们鼓励创新,勇于开拓的品质值得中国学生借鉴。

不论是一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还是个人价值的实现,最终都要落脚到创新思维上。而创新思维的激发恰恰源于质疑和批判,没有批判就难言创新。培养青年学生的批判思维,不仅是学术科研领域发展的需要,更是整个民族崛起的需要。而改革教育体制,更新教育模式,是提升整个社会的创新能力的基本路径。

点击显示
上一篇:小学生迷路廉价零食 营养师提醒要注意食品安全下一篇:北京市教委:奥数成绩不再和小升初挂钩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热门资讯 更多
随机资讯 更多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