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以历史的眼光看待异...
学校大全 >教育资讯 >评论:以历史的眼光看待异...

评论:以历史的眼光看待异地高考改革

日期:2016-01-14  来源:学校网

上海异地高考已经基本确定。据悉,持上海《居住证》A证即国内人才引进类居住证的来沪务工人员,其子女可以在沪参加中高考;持《居住证》C证即一般居住证人员的随迁子女,只能参加全日制普通中等职业学校自主招生考试。

上海的异地高考草案踩着政策的大限到来,却并没有给公众带来想象中的欣慰。草案虽然从表面上对板结的户籍准入制度作了松动,但仍是依照以前的人口管理制度作出的微调。将居住证的等级划分转换到异地高考的门槛设置上,还是带有以歧视对抗歧视的意味,离公平权利的赋予仍有相当距离。难怪有家长感叹,刚脱离了户籍限制,又捆绑上了居住证的限制。

值得注意的是,上海市出台的草案,只能体现上海一方的意志,并没有更高层级的改革统筹。这种单兵突进,恰好放大了异地高考改革由来已久的症结。实际上,以学籍为报考条件,正是教育部门在推行改革时的主要标准,这一标准在目前条件下也契合了非户籍地家长的期许。据相关报道,2011年10月,由非北京籍家长共同起草的《随迁子女输入地高考方案》中,主要建议就是依据学籍和父母常住地等标准确定报考资格。

这一标准在非净流入地区得到了执行,为何上海会曲线突破,其实指出了异地高考改革中的另一层问题:教育资源分配。谈到异地高考改革,公众的关注重心多放在了户籍制度上,但户籍制度背后的资源分配差异却是更加直接的问题,户籍地居民的反对立场就是建基于优质教育资源之上。所以,像京沪广这样的教育资源大省,如果不同时进行高考制度上的改革,如改现行的计划招生体制为高校的自主招生,取消招生的地属指标,要么,改革无实质成效;要么,改革难以真正启动。

像上海这样的异地高考方案最终远离公众期待,其实是提供了一个改革的负样本。京沪广之所以是异地高考改革的重点区,恰是因为其所包含的改革任务最重,如户籍制度更严,户籍制度背后的资源差别效应更明显,遭遇阻力最大并不足为奇。相应地,其需要的改革动力就必然比其他地方大。如果没有更高一级和更全面的改革政策统筹,单凭自身之力,显然难以完成。值得警惕的是,这些地方的阻力最大,也就意味着它应对改革的方案可能会更多,如果这些应对方案变成了以后另一种需要改革的对象,这样的改革自难称完满。

明晰此点,改革应该首先要排除观念上的歧视和应对思维,回到更加务实的行动上来。如对改革方案的成效是否作过预期?有多少随迁子女能够享受这项改革福利?对流入地造成哪些具体的影响?改革如何在一个可持续的改革轨道中推进?高考招生制度的改革阻力又来自哪?这些都需要有事先考量。应该明确,异地高考改革本质上是指向社会的整体公平,为了这个目标,能够带来改革增量的,改革不能避免被触及的,都要及早进行统筹。越往后,或者是容忍半成品改革,不但会使改革的阻力更大,也会制造新的改革问题。

人们为了生活来到城邦,为了更好的生活留在城邦。这是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也是公民基于基本权利的底线要求。于此,需要以更长远和历史的眼光来看待今日的改革行动,不能以改革之名制造新的改革问题,改革越彻底,它之于社会的公平增量就越深刻,而公平的庇佑,从来不分你我。

点击显示
上一篇:广东出台异地高考政策 分三步四年解决下一篇:异地高考方案出台,靠谱与否谁说了算?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热门资讯 更多
随机资讯 更多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