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从北京大学到成功...
学校大全 >教育资讯 >第八章 从北京大学到成功...

第八章 从北京大学到成功大学(1)

日期:1970-01-01  来源:学校网

锺为接到校长的通知要他马上就去一趟北京大学,讨论下学期在北大开一门航空气象学的课程,为中国民航的气象人员培训。锺为感到很奇怪,这是下学期的事,为什么要他十万火急的赶去北京。

锺为在优德大学的研究生大部分是来自内地的高等学府,王娜和季强是北京大学的本科生,高昂和陈建勇是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的河口海洋学院的本科生。和这两个大学的关系是来自合作研究的项目。几年前这两个大学聘请锺为做他们的访问教授,他开始常常去北京和上海。除了做学术交流外,锺为还有替优德大学物色优秀研究生的任务。但是锺为还有一个私心使他非常想去北京。他有一个认识了快三十年的老朋友,每次见面都给他很大的欣喜。除了专业和个人兴趣相近外,他们之间还有一个很大共同点,让他们的友谊可以在完全“无压力”下发展。锺为发现很多的内地“朋友”是为了目的才和他交往,最常见的是请锺为安排他们的子女到美国去留学,同时取得奖学金。但是等他们发现没有后门可走或是锺为不愿干这种事,“友谊”就迅速地消失了,甚至有的就成为“路人”,见面连招呼都不打。人和人,特别是知识分子之间的关系被扭曲的丑恶。有人说这是“文革”的后果,也有人说这是改革开放后人变的现实了。总之,锺为认为这也是当前“市场经济主导的社会主义”的特色之一。锺为在内地的认识的人不算少,但是能成为真正朋友的却寥寥无几,人为的“压力”是主要的原因。

他们第一次见面是在1978年,锺为第一次回国访问时在当年的北京航空学院(现在更名为航天航空大学)的学术演讲会上。听讲的人都是穿着清一色的蓝色的衣服,几乎是全国统一的制服。后来锺为才知道当时在中国生产的布料绝大多数就是这种颜色。其中有一位和别人不同,他问了许多很有意义的问题,引起了锺为的注意。他们从学术交流开始,渐渐发展为“友谊”。这位老朋友曾经拒绝了锺为提供的资金,帮助他的女儿出国留学,理由是他可能无力偿还。这让锺为更为欣赏他的为人处世。这位老朋友的名字叫柯受全,别人都叫他老柯。锺为和老柯每年总要见两三次面。这就是锺为的私心。

虽然锺为是北京的常客,但是在那长住一个多月的经验却是发生在八零年代,目前锺为的研究生都是那个时代出生的。洛山矶有一家华文报纸,曾要求锺为将他的经验写下来刊登在报上。锺为把那篇文章拿出来再读一次,重新又领会了在这二十多年里,中国,尤其是北京所起了的惊天动地的变化,完全出乎锺为或是任何人的意料。他在文章里所说的北京和当时的中国人是这样的:

北京打工记

一、 前言

这些年来,因为工作的关系,认识了不少中国的同业朋友。有好些已认识多年,可以算是“老朋友”了。每次到中国去跟他们见面,相处或是在此地的学术会议上相逢,总是有来去匆匆之感;不管是私人友谊还是技术上的讨论,都不能有很深入的沟通和发展。每次去“交流”或“讲学”都是因为时间限制,只能“光说不练”,对我这个搞实验工作的人,真是意犹未尽。一年多前,老柯(他是航天部空间技术研究院的一个所长)建议我去北京“蹲点”,带他所里的人做实验,也许会有较大的收获。但是谈何容易,本身工作的安排及费用等等都是问题。于是我给老柯出了个难题:要求以最近发射进入同步轨道的实用通讯卫星工程模型作为模态实验的试件。没想到几个月后,老柯来信说事成了,卫星已拿到手,一切费用有航天部及联合国开发总署共同负担。再也不能推托了,于是在七月初动身,计划是我在北京工作一个月,以下是这次打工时一些片断的见闻及感受。

二、 北京和五一一所

十多个小时的长途飞行,在东京及上海的小停后,我们在午夜到达了北京。比起灯光辉煌的洛山矶,北京的夜晚显得格外的黑,机场的跑道灯在飞机落地前才打开,也许是为了节省能源吧?取了托运的行李,出了海关就见到老柯和宇航学会的老陈。我们人连行李装上一部小轿车就直奔城里。车到北京饭店时已经是凌晨一点多了,就此开始了这一个月的打工生涯。

点击显示
上一篇:第八章 从北京大学到成功大学(2)下一篇:中国风景最美的十所大学:北京大学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热门资讯 更多
随机资讯 更多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