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改革:打破一考定终身
学校大全 >教育资讯 >高考改革:打破一考定终身

高考改革:打破一考定终身

日期:2013-11-21  来源:学校网

 

中国教育,民生之本,强国之基。中国教育当前面临着很多新情况,新的问题、新的矛盾等待解决。因此,对于教育的改革,家长、老师、学生等很多人都寄予了太多的希望。本次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推出了系列教育改革举措,彰显了中央进入“深水区”改革教育的“硬骨头”。我们相信,教育改革在新的突破之后一定会更加公平,实现更好的教育发展。

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我国在改革与完善高考制度方面不断探索。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未来高考改革方向: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可以预见,“一考定终身”制终将被打破。

稳中求变

2013年四川出台了四川省普通高中新课程高考方案。业内人士评价,该方案“没出现颠覆性的变化,保持了连续性和稳定性”。

四川实施新课改,在继续保留2001年起实施的“3+X”高考模式的同时,也出现相应变化。为与高中新课程内容衔接,高考试卷在命题中突出对学科意识、学科思维、科学素质和人文素养的考查;同时,理科综合中部分科目的分值有所调整。

此外,在招生录取中对高考单科成绩优异者、专业成绩优异者制定了优惠政策。对普通高考单科成绩名列全省前万分之一的“单优”考生提升一个批次投档,供学校审录;全省艺术、体育专业统考成绩名列同类专业前3名的“专优”考生,省内高校艺术、体育专业本、专科录取时,可将文考成绩达到省控线而未上学校调档线或文考成绩在省控线下20分以内的考生提供高校审录,录取与否由高校决定。

四川省教育考试院相关负责人认为,这一举措,实际上是给“单优”“专优”考生多一次高校审录的机会,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培养考生的创新能力,发掘考生的单科(专业)优势和学科潜质。

记者采访了解到,高考加分政策的变化,主要体现在降低分值和缩减项目上。

为打破户籍藩篱,使随迁子女能就近高考,各地陆续出台异地高考方案,被认为是教育深水区改革的艰难“破冰”。

加分“瘦身”

如果说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那么,高考公平是教育公平的重心。在2014年高考中,高考加分全国性“瘦身”无疑是社会关注的热点。

近年,加分项目泛滥、弄虚作假等现象频现。在一些省市,加分规定竟与招商引资、引才挂钩。

2010年底,有关部门出台高考加分“新政”,要求各地从削减加分项目、下调加分分值、限制加分使用等方面做出全面调整,2014年起实施。记者了解到,各省份最近公布的加分政策“瘦身”力度普遍较大。

一些业内人士认为,此次“瘦身”行动使一些审批层次较低、人为操作空间大、因人而设的政策很大程度被清理。更加严格的加分政策或将遏止“乱加分”等现象,更有利于教育公平。

对高考考生来说,加分“瘦身”带来的直接影响将是享受加分人数的减少,对“裸考”生是利好消息。

围绕高考加分指挥棒的变化,中小学课程设置、学生培养方向正在发生改变。之前,全国一些省市部分中小学开设了与加分挂钩的无线电测向、定向越野、射箭、跆拳道等课程,由于开办的学校少,培养出获得加分的考生不少。体育加分项目缩减后,与加分无关的课程已从课表上消失。

此外,以往盛行的艺术特长考生加分政策被许多省(区、市)取消。教育专家认为,这对那些不考虑孩子个人兴趣爱好,为了“考学加分”让孩子学艺术的家长来说,具有很好的导向作用。脱去功利外衣,根据个人实际发展需要培养体育特长、艺术特长,将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对高考加分新政能否真正起到根治加分乱象、推动教育公平的作用,部分家长仍存担忧。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要消除公众对高考加分政策变形走样的教育公平焦虑,必须真正加强对权力的监督与约束。对一些违规加分现象、造假行为,如果司法部门能积极介入调查,予以严惩,斩断其背后的利益链,让相关人士看到违规的高成本,将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威慑作用。

一些学者提出,应适当赋予高校一定自主权。比如,对地方教育部门认定的高考加分可以不予认可。如果考生的特长不是学校或专业需求的,可以不考虑其特长。加分收益打折扣后,将有利于挤掉加分中的“水分”。

改革走向

在一些教育界人士看来,无论是高考加分“瘦身”,还是考试科目分值调整,亦或录取方式的改革,对高考改革而言,不过是局部、技术式的修补。

熊丙奇认为,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推行高考改革至今,是在进行科目和分制的调整,而没有进行录取改革。“高考制度问题的根源在于高校没有招生自主权,只能被动接受教育考试部门按学生高考成绩、志愿投来的档案进行录取,这造成中学教学只能围绕高考转、大学招生只能以高考成绩为依据,最终高考成了指挥棒和中心。”熊丙奇说,“打破‘教招考’一体化,才是高考改革的必然出路。”

清华大学招办主任于涵认为,高考改革要体现两个“为本”,一是以学生为本,学生要有多样化的选择权,二是以大学为本,大学要有自主选拔权。打破目前大学按照高考分数统一划线录取的“一元选拔模式”,形成中国特色的招考“双选模式”,即考生可以选择大学,大学也可以选拔考生。

在许多一线教师看来,国家高考改革已陷入在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间走钢丝的“渐进式”改革困局。现实中,以考试分数作为主要评价标准的高考“指挥棒”,与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素质教育要求格格不入。在“一考定终身”的现状下,升学率、考试成绩依旧是评价高中学校办学的核心指标,素质教育在实际推行中举步维艰。

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国家未来高考改革方向: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

“一考定终身”制将被打破,这对广大考生来说,无疑是“福音”。此外,取消文理分科,将更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育关系的是一个国家、民族的未来,关系的是国民的整体素质的高低。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成功地解决了“穷国办大教育”的难题,逐步从一个人口大国走向人力资源大国,教育面临着“再出发”。教育领域的革新是一场触及广泛的社会改革,这是因为,如今作为首难之‘山’的教育,已经成为了关系中国每一个家庭发展、幸福的‘民生’大事,成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突出的不和谐音符。因此对之的改造,我们只能聚社会之共识,集社会之合力共同整治之。教育也只有在与之的社会改造的密切合作中寻找回自身的价值和归属。

点击显示
上一篇:老师被指惩罚幼儿园学生舔唾沫下一篇:大学设“女神奖学金” 可取么?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热门资讯 更多
随机资讯 更多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