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降温如一针“清醒剂”...
学校大全 >教育资讯 >考研降温如一针“清醒剂”...

考研降温如一针“清醒剂”

日期:2014-12-31  来源:学校网

考研降温如一针“清醒剂”

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15年全国研究生招生数据调查报告》显示,201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人数为164.9万人,较2014年减少6.5万人。这是继2014年考研报名人数下跌以来,再次明显下降,表明持续20多年的考研热已降温。很多省市未能完成招生计划,部分高校反映,录取工作面临比较严峻的形势,这是前所未有的现象。

报名人数“两连降”、个别高校遭遇招生危机……一向以“高大上”面目示人的研究生招生,如今却面临生源短缺的窘境,令人深思。笔者认为,对近年来一直追求数量上“高歌猛进”的中国高等教育来说,考研降温未尝不是一针“清醒剂”,可能为教育改革释放空间、提供契机。

客观而言,“考研热降温”本在情理之中。与10年前“考研是为了个人兴趣、学术追求”相比,现在部分考生功利心态“过于精致”——只想谋得一个“好饭碗”,但在“学历通胀”的择业氛围中往往“美梦成空”。特别是,按照有关规定,从今年秋季学期起,对所有新入学研究生收取学费,无疑抬升了读研成本;而2011年的就业率数据显示,本科生为90.3%,硕士研究生为86.6%。学历与就业率“倒挂”,也必然倒逼考生作出理性选择。

当然,我们分析问题,不能仅停留于研究生“贬值”这一表象,更应厘清其背后的“病理”,使之更具标本价值。一方面,长期以来,研究生教育定位于高层次专业人才培养,而对求职能力的提升不够重视。因此,一旦遇到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研究生求职技能往往捉襟见肘。另一方面,以前研究生招生过多过滥,现在“连研究生都招不到,让许多校领导与导师颇感意外”。其实,他们惊讶的表情折射出部分高校仍沉浸在“计划教育”的保温箱里,热衷于扩招与增设热门专业,而对人才需求的市场信号反应迟钝,从而导致研究生就业的专业结构矛盾突出。

此外,研究生的教育质量近年来常被忽视。何为本科生?就是“有问题有答案”;何为研究生,就是“有问题无答案”。此言或许并非十分贴切,却十分形象地将两者教育内容区分开来:前者应侧重知识传授,后者应侧重科研创新,即“无中生有”。但是在目前“一个导师带数十名甚至上百名研究生”的情形下,即使导师再有能耐,也难免不将研究生当本科生带,甚至视其为廉价劳动力。在此“批量生产”的语境下,导师与研究生抄袭论文的丑闻屡见不鲜,更遑论科研创新了。近10年来我国科技人员在国外期刊发表论文的增速位居世界第一,但引用率位居100名之后,便是科研“原创率”不高的明证。同时,美国《科学》杂志总编布鲁斯·艾伯茨曾说,一个导师充其量同时可带10至12个学生,亦是对中国导师过于“能干”的善意提醒。

显然,研究生教育质量下降以及就业市场遇冷脸,是“教育生病”的一种表征。现在考研降温的出现,对“外延式扩张”的中国高等教育来说,或是其理性回归“内涵式发展”的契机,更是倒逼教育部与高校反思高等教育质量的节点。笔者认为,不妨主动放慢扩招的步伐,推进与深化研究生教育乃至整个教育改革。如此,方能使研究生教育实现由追求数量向“以质为本”的华丽转身,使整个教育走上可持续性发展的道路。

点击显示
上一篇:甘肃再度迎来中亚东干族留学生下一篇:“考研热降温”清醒教育的脑子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热门资讯 更多
随机资讯 更多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