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桃李不...
学校大全 >教育资讯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桃李不...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记沈树雍同志

日期:2015-11-16  来源:学校网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转眼间北邮已走过了50个春秋,一代一代的北邮人创造了在中国通信史上光辉的业绩。而在这众多的人群中有一位和北邮共同成长的老教授,他从北邮成立起就在这块土地上辛勤耕耘,几十年如一日,甘于奉献,无怨无悔,拖着病弱的身躯为北邮的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就是在退休后他依然为提高北邮的计算机水平而不懈奋斗着。他就是我校著名资深学者,市、校优秀共产党员沈树雍教授。沈树雍,男,1924年出生,十岁起就饱尝亡国奴之苦,笃信读书救国科学救国,1944年,考入北京高工,1946年以同等学历考取清华物理系、师大数学系、和前国立北洋大学电机系等,1955年来建设北邮,1979年提升为正教授并受命组建北邮计算中心,前后一直在教育战线兢兢业业工作40余年。在执教四十几年来,沈教授四改专业:五十年代搞电路理论和电子测量技术,六十年代搞电子技术和仪表,七十年代搞数字通信和逻辑设计,八十年代初又搞计算机,每一次都是工作需要,改一行专一行,并逐步成为所改专业的权威。是与北京邮电大学共同成长的老教授,老党员。常年义务讲课,多次无偿捐献,时刻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要求自己,他的突出贡献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1986年4月28日《人民日报》头版曾刊登《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记国内鲜为人知的沈树雍教授》,并附有评论员的《多写写这样的知识分子》,次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和中央电台新闻联播也进行了转播,同一年,他出席了北京市优秀党员大会,受到中央领导在中南海的接见、并进行了合影;1989年,获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奖,1990年获国家教委《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奖牌、高校科技工作40年荣誉证书,1991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多次被评为院、市优秀党员、先进工作者,是前邮电部全国劳动模范,曾获教书育人优秀成果奖等,这是一位能引起我们心灵震撼的知识分子,让我们走近他,亲身感受一下他的终生教学不倦,铺路不止,只为回报人民;神州党风更纯,民气更盛,只求振兴祖国的风采。 勤于工作,乐于奉献,严于律己,甘当人梯是沈教授的人生信条。

一、忘我工作,不断进取,时刻以共产党员是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忠实代表为自励,是沈教授对待工作的真实写照。

作为北邮第一代教师,沈教授经历了北邮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整个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也融进了沈教授全部的心血。他从助教作起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由于那时人才极缺,在各个岗位上他都要承担很重的教学工作,长期兼任多门课程的辅导、讲授工作。由于学校工作的需要,他在执教的五十年中曾经多次改变自己的专业。讲的都是最新的技术,这就需要他不停的学习新的知识,并且在很多时候他还要承担起编写印制教材的工作。另外作为著名学者,沈教授还有大量的行政工作和社会兼职,这样就更加重了他的工作量,可以说沈教授是一直在超负荷运转着。 明天还有明天的工作,这是沈教授常说的一句话。繁重的教学工作并没有减弱他的热情,相反的沈教授是以更大的热情和干劲投入到了教学工作中去。即使是在社会动荡、教学活动屡受冲击、他个人也被打成历史反革命和反动学术权威的文革 时期,沈教授也是积极的采取各种形式参与教学活动。表现了一位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的高级知识分子的高尚人格。说到沈教授的忘我工作,已故的沈师母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这个人心里只有工作,说来你不信,1953年我俩结婚那天,他没请假,晚上客人到了,他还在实验室没回来成立邮电学院早晨三四点就起床了,活动活动,就上计算机房搞计算,早饭可能九点,十点或者十一点才回来吃我说你明天干不行嘛!他总说明天还有明天的工作。几十年来他就是这样一直废寝忘食的工作着。

时刻以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忠实代表为自励、不断进取是沈教授的一贯作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要想跟上日新月异的科技前进的步伐,就必须不断进取,这是不容质疑的。沈教授是一位博学的人才,早在1946年,曾以同等学力考取清华物理系、师大数学系、和前国立北洋大学电机系电信专业。1970年,沈教授就开始参加新专业数字通信的建设,并进行相关的教学及科研工作,这使得沈教授再次改变专业,到1979年他升任教授并受命承建计算中心,从而转入计算机技术的研究,至此他已经是第四次改变自己的专业。当时他已五十五岁了,在这个年龄要想转入一个具有新的独特理论体系专业谈何容易?可是沈教授说我一生改行次数比较多,最后一次又在年迈花甲之年,半路出家,搞的又是发展速度和更新速度最快的电子计算机,不管从体力和脑力上,都感到非常吃力。但又深知知识更新快是八十年代的一个特点,老专业不开拓新领域一定会被科技发展速度所淘汰。躺在老专业,老知识上吃老本是不行的,必须奋起直追努力拼搏!。沈教授就是凭着这种拼搏精神,攻下了一个又一个教学、科研难关,采撷了一批又一批丰硕的果实。仅就计算机来说,二三年时间,就写出了《软件基础》、《计算机辅助逻辑设计》、《pascal程序语言设计》等教材。在计算机协会、数字系统设计自动化学组的年会上宣读过多篇论文。沈树雍教授为北邮计算机教学、科研总体水平的提高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为了紧跟计算机硬件、软件频繁的更新换代他总是在不停的赶写教材,在完成正式教学任务之外,为了尽快提高我校师生计算机的总体水平他还坚持每学期开设一门讲座。目前我校已纳入正式教学计划的多种计算机课程最初都是以这种形式推广的。可以说沈教授既是北邮计算中心建设的负责人,又是北邮计算机教学科研活动开山始祖。

二、甘为人梯,无私奉献,时刻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要求自己是沈教授始终不渝的信念

不图名利,甘为人梯。改革开放以后,拥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沈教授没有出过一本大的著作,相反的沈教授为了方便学生学习,印制了大量的油印,胶印的教材,其中教材的印制费用很多都是他为学生垫付的。这在当初的同学间口碑很高。对此,沈教授这样说:自己著书、出成果,当然好,但作为人民教师,首先应考虑的是培养人才,快出人才,要使我们的学生尽可能获得良好的发展和多方面开拓性智能。这是最大的社会效益。1984年,微机,当时对沈教授来说,也是陌生的,但他知识面广,又有很强的动手实践能力,他一边翻译、钻研资料,一边上机实践,结合体会编写教材,第一次上课,听课的挤满了教室,只得临时改到会议厅去讲。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计算机,总是利用晚上业余时间讲,一讲就是三四个小时。别人业余讲课收这种那种费,他却只收教材纸张费。组织上要给他讲课费,他说:我这是尽义务,哪能乱收费。另外,沈老深感学校的教学计划赶不上计算机飞速发展的变化,就每学期都在课外义务加开一门讲座,例如WINDOWS,C语言及FORTRAN,PASCAL的多个版本,自己研制的逻辑设计、绘图等软件都是尽快安装并通过此类讲座推广的,实际上后来也都逐步纳入正课,这就是人们一直称赞不已、感人至深的甘为人梯的沈教授的铺路精神。 正是如此,沈教授培养了大批的人才。他为北邮培养了很多优秀的教师:在沈老的专业名下跨单位的梯队中三位副教授都已成为正教授并取得了独立招生资格。一位曾任计算机系主任,一位已是博士生导师。很多老师现在都已经是业务的骨干,更有的已经是研究生导师了。沈教授为了给年轻教师提供更好的发展机会,还多次让出了出国的机会,所以到现在沈老还没有出过一次国。在其他行业,沈老的学生很多已成为国家的栋梁:有任所长的、任局长的、驻国际部首席代表的,总经理的,诸如此类,不胜枚举。1993年沈教授离休后仍保留并扩大了原有的课外义务讲座工作,直到2001年上学期因病情加重遵照医嘱才停办。

三、关注社会,热情捐献,时刻不忘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沈教授无怨无悔的人生

作为一名老党员,老干部沈教授在长年的思想政治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认真负责,乐善好施以身作则与他的教学科研成果同样是令人钦佩的。沈教授求学期间就参加了革命,建校后长期兼任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工作。在政治思想上他始终对党的事业充满信心,立志为之奉献一切。在工作当中他把用知识报效祖国和人民当作奋斗目标。 作为一名党员,沈教授不仅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在其他方面沈教授也十分关注。一方面他积极关注各种社会现象,积极关心社会风尚,并以身作则与之斗争,为我校参加人大的代表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力求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他对于环保、交通、媒体健康、治理腐败等多方面的问题都有提及,同时沈老还收集各种报刊资料以做代表们的佐证。同时,他还热心于社会捐助,早在50年抗美援朝还年轻时他就曾捐献了一个月的工资用于购买飞机大炮;在这之后的岁月里凡见到校内捐款沈教授从不落后。80年代认购国库券的时候沈老为支持国家建设每年都主动购买300元为全校最多;几次救灾性捐款沈老都积极参与,如大兴安岭火灾捐500元,华东水灾和西北旱灾捐建水窑款各1000元;对于自己的母校沈老经常为其图书馆购置书籍,有的多达千元一套。沈教授生前一直资助一位由母校联系的一个学生(农村女孩,父母都是地震残疾人),从高中开始,现在已经读大三,沈老准备资助她考研

最令人感动的是,在校基金会建立的时候,为了发展北邮的教育事业,沈老不仅捐款一万余元,而且写下遗嘱将把除留给助学对象和第三代教育基金外,遗产全部捐给母校教育基金会(沈教授作为50位创始人之一写入了铜匾,)体现了一位老党员的的崇高思想境界和对母校深深的热爱,沈教授终生热爱教育事业的未了之情跃然纸上。林金桐校长提起此事时,敬爱之情溢于言表。

可以说正是这种共产党人特有的忠诚和奉献品质,成为了沈老几十年如一日无私奉献的强大精神支柱。

四、生命不熄,奋斗不止,夕阳无限好温馨又从容是沈教授的奉献之歌。

在所工作过的岗位上沈老都留下了坚实的足迹,作出了显著的贡献。他在年事渐高的时候,仍然关心国家大事,认真学习和理解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继续关心科技群众团体的发展和建设,主动提出有关建议,以唯物主义者的姿态保持乐观精神,理想不弃,追求不减,表现了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的高尚品德。 常年的超负荷工作,沈教授病魔缠身:右眼失明,右耳失聪,大小肠淋巴组织增生,双肾实质弥漫性病变,后来逐步加重成慢性肾衰,逼近衰竭,职业性失眠,萎缩性胃炎。 面对疾病,他说:发展道路上学到为人民服务的点滴本领,自知理应回报给人民,所以能干劲十足,忘我忘忧,反而常感力不从心,愧对党、先烈和人民。

他就是在这样的身体状况下,为教育事业的发展不懈努力着,始终对党的事业信心十足,立志继承先烈足迹奉献自己的一切,老师是太阳下面最神圣的职业,沈树雍教授作为一位人民教师用自己的行动向人们诠释了这一点。

主人公简介:

沈树雍,男,1924年出生,十岁起就饱尝亡国奴之苦,笃信读书救国科学救国,1944年,考入北京高工,1946年以同等学历考取清华物理系、师大数学系、和前国立北洋大学电机系等,1955年来建设北邮,1979年提升为正教授并受命组建北邮计算中心,前后一直在教育战线兢兢业业工作40余年。

执教四十几年来,沈教授四改专业:五十年代搞电路理论和电子测量技术,六十年代搞电子技术和仪表,七十年代搞数字通信和逻辑设计,八十年代初又搞计算机,每一次都是工作需要,改一行专一行,并逐步成为所改后的专业的权威。是与北京邮电大学共同成长的老教授,老党员。常年义务讲课,广泛无偿捐献,时刻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要求自己。他从北京邮电大学成立起就在这块土地上辛勤耕耘,几十年如一日,甘于奉献,无怨无悔,拖着病弱的身躯为北邮的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突出贡献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1986年4月28日《人民日报》头版曾刊登《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记国内鲜为人知的沈树雍教授》,并附有评论员的《多写写这样的知识分子》,次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和中央电台新闻联播也进行了转播,同一年,他出席了北京市优秀党员大会,受到中央领导在中南海的接见、并进行了合影;1989年,获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奖,1990年获国家教委《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奖牌、高校科技工作40年荣誉证书,1991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等,这是一位能引起我们心灵震撼的知识分子,让我们走近他,亲身感受一下他的终生教学不倦,铺路不止,只为回报人民;神州党风更纯,民气更盛,只求振兴祖国的风采.

点击显示
上一篇:与光争速度的人---记顾畹仪教授下一篇:北京邮电大学第四十六届春季运动会隆重举行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热门资讯 更多
随机资讯 更多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