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学院的前景——访北京...
学校大全 >教育资讯 >电影学院的前景——访北京...

电影学院的前景——访北京电影学院院长张会军

日期:1970-01-01  来源:学校网

本科学生在上大学期间,平均每年要观看电影(胶片)160-180部,四年中总计大约会看650-800部。

北京电影学院的新变化

大众电影:现在的北京电影学院,和你们78班上学那会儿相比,应该是大不一样了吧?

张会军:那应该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就比方说设备吧,全世界最高精尖的设备北京电影学院都有。像很多好莱坞的制片人、导演来学院访问,他们看了之后都觉得特别惊讶,说这些设备在好莱坞都是很少见的。我有时候跟艺谋、凯歌他们聊天,他们听了之后也挺惊讶。所以,我觉得现在电影学院的学生挺幸福。当然最大的变化并不是设备变先进了,而是我们的师资结构、电影观念彻底改变了;我们的教学方法有了明显的改进,电影和市场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当然,在朱辛庄那会儿的传统的、经典的东西还在。

大众电影:我看到电影学院的网站上经常有导演拿自己的新作来放的消息,前阵子好像拍《机械战警》的那个好莱坞导演来过?

张会军:学院坚持每周对学生放映2部国产影片(胶片)和2部外国影片(胶片)的教学观摩。本科学生在上大学期间,平均每年要观看电影(胶片)160-180部,四年中总计大约会看650-800部。如果加上专业课、创作课程及自己学习观看的录像带、DVD、VCD形式的电影,数量会更多。另外,就是你刚才提到的,学院坚持不定期举办世界各个国家著名电影导演的电影作品放映,并请一些国家的电影导演和电影专家来学院讲学和学术交流。最近我们请过的影视界一流的制作者就有唐季礼、冯小刚、吴宇森、周润发、苏菲玛索等等。他们在学院放映拍摄完成的影片,与学生进行电影创作的交流,学生收获很大。

大众电影:电影学院的老师和一些师范类、综合性大学电影专业的老师相比,可能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老师们本身就参与到电影工业的制作流程当中,而不是单纯的评论,或者以文学的、社会学之类的方法来研究电影。

张会军:前阵子有几个别的学校的学生听我的课。讲完课之后他们就说,张老师我觉得电影学院老师上课跟我们那儿的不一样。我说目标定位不一样、培养方案不一样,上课的方式、内容肯定不一样。我们更多的是告诉学生怎么做电影,告诉制作电影过程当中的经验、技能、方法、窍门,等等。也就是说学院的专业课程的内容更偏重于电影制作技巧的讲述,重视学生的创作技术、技巧、经验的锻炼与培养。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电影理论教授。我们的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课堂讲授、作品分析、专题讨论、命题作业、创意写作、拉片研究、作业讲评、现场拍摄,等等。我们请有丰富艺术创作经验的教师上课,而且学院创造条件使专业课教师能做到1/3时间上课,1/3时间进行备课、进修、著述、科研、访问;1/3时间进行艺术创作。

大众电影:最近这一两年来,不光电影学院的毕业生们的作品在国内外继续引起不少反响,像第六代,而且我发现一些在校学生拍摄的DV、高清、胶片作业也越来越多地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去年我采访谢飞教授的时候,他那阵子就在忙国际大学生电影节的事情。

张会军:电影是干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我们78班的学习和成长基本是这个路子。记得我们摄影系的学习,先是拍静态的照片、U-MATIC/VO的录像带;然后是16MM的黑白胶片、16MM的彩色胶片;最后是35MM的彩色胶片。完全是在一系列的拍摄中学习到了许许多多的东西,没有这个扎扎实实的环节,今天不会出什么大师。目前学院学习制作专业的各个系学生根据专业的特点、课程要求都要拍作业。一年级的学生用SVHS的摄像机拍摄;二年级的学生用BETACAM和稍差一点的DV摄像机拍摄作业;三年级的学生用比较高级的DV摄像机和16MM(摄影系)拍摄作业;四年级的学生用35MM的电影胶片拍摄联合作业。

数字技术

大众电影: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影艺术本身的发展,电影产生了根本的变化,数字技术在电影工业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有些人说,21世纪的电影将是数字的电影数字技术全面介入了传统电影的制作,介入了电影的发行及其传媒的领域,介入了电影放映的全部环节。

张会军:我们一定要清醒地看到,电影制作中的数字技术体系的建立,无论是从制作上、技术上、艺术上、声音上、后期上、发行上、放映上,还是从象征意义上说,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方便,不仅仅是给我们一种处理影像的平台,而更多的是给我们一种视觉创造的启示,给我们一种全新的思维观念。现代电影制作、电影技巧和电影理论,需要把新视听、新传媒和计算机的东西放在数字技术的平台上。事实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数字技术会改变传统电影的一切。数字技术将重新发展21世纪的电影。

大众电影:记得你的一篇文章中曾经提到,好莱坞的《星球大战》是一个划时代的产物。

张会军:应该说《星球大战》开创了数字影像的时代。它里面所有镜头的设计追求的是场面和变化。这些镜头在我们传统的电影中是根本无法完成的星空、飞船、外星人、银河中的格斗、战斗、星际的战争但数字技术让这所有的不可能都成为了可能。这一切主要是因为有了技术。那时的镜头尽管缺乏变化,缺乏质感,但还是产生了眼花缭乱,让人惊叹不止的效果。

等到了九十年代初,导演斯皮尔伯格在影片《侏罗纪公园》中,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创造了观众在银幕上未曾见过的恐龙。我们看到的不再仅仅是《星球大战》中依靠建模技术制作的遥控机器模型和没有生命力的形象,看到的是利用计算机高科技技术制作的有血有肉、有质感的恐龙。影像关系具有空间、透视、方向、角度、景别、体积的变化,数字技术所创造的恐龙,以先入为主的方式在视觉上让观众产生认同,恐龙形象成为了叙事的核心,成为了虚拟的真实,成为了全部影片的基础。

大众电影:现在再看《星球大战》,还是觉得挺激动人心的。因为那毕竟是一部20世纪70年代末的片子。

张会军:现代电影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和计算机特性中的存储、建模、贴面、虚拟、记录、压缩、特技、合成、预审、转换、复制、修描、编辑、制作、预置、采集、控制、传输等方式和程序,表现传统电影制作手段无法完成的银幕视觉形象。数字技术发展到今天,已经使电影的一些技术、艺术表现手段达到了无以附加、登峰造极的程度。数字技术的出现,颠覆了我们传统电影制作的观念,使电影的影像制作和想象超越了物质、技术、思维。具体到电影制作的流程,数字技术无论是对剧本创作、拍摄方法、后期制作、发行与放映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大众电影:剧本创作、拍摄之类的影响还比较理解,数字技术对电影的发行与放映会有哪些影响呢?

张会军:总的来说其实就一句话更加方便快捷。其一,在放映时由于采用了数字技术,我们看到的是与电影像素一样的影像效果,没有影像亮度和色彩的衰退、没有划道和脏点、没有断片的痕迹、没有质量不统一的问题。其二,数字影像的传输相对传统的拷贝的运输更加方便。通过卫星、网络、光纤就可以得到高质量的视觉影像,影像之间的转换成为了一件易如反掌的事情。影像的观看可以在电影院里,可以在屏幕上点播欣赏,可以通过卫星在计算机中显示。其三,数字化的电影发行,没有了传统电影笨重的胶片和片箱,只要有一块保存数据的硬盘就可以全部的完成,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影像的发行。当然,还有其它的一些表现形式。比如,数字声音系统的还原,能使我们置身于一种真实的、高保真立体声声音环境。而数字技术能将所有的影片保存成一种统一的数字媒介,有利于永久的保存。

全球化环境下的国内电影产业

大众电影:面对全球化经济,面对中国进入WTO,对未来中国电影的形势,电影界的业内人士和专家、学者有着各种不同的认识和理解。你对全球化环境下的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有何看法?

张会军:全球化过程将会产生世界各个国家的电影公司和资金进入中国的市场,会建立独资电影公司、合资电影公司,会形成合作拍摄电影的局面,会有很多的外国电影进入国内市场,会在机制上影响和改变中国的电影企业,会推动中国电影的进一步市场化,并逐渐为在中国电影企业构成上、在制作机制上与世界电影接轨,为中国电影的提高质量并进入全球市场提供历史契机。

大众电影:是否有一些具体的观点或者意见?

张会军:我认为,在全球化环境下的中国电影产业,应该强化竞争机制,加速电影改革;深化电影企业的改革,合理调整电影产业结构;利用国家宏观调控机制成立跨行业的文化电影电视机构;强化电影专业复合人才的培养;建立竞争机制的全国电影放映院线系统;建立国家级的电影高新技术研发中心。

大众电影:如何理解强化电影专业复合人才的培养?

张会军:未来中国电影人才方面面临两项重大问题。其一是培养更多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电影专业高级专门人才;其二是极大地提高现有电影从业人员的电影技术、电影艺术、电影文化水平。我国目前专业学科、门类齐全的电影高等院校只有北京电影学院,而其他相关文科大学、综合大学也相继开设了一些影视专业和影视专业课程,招收部分电影历史、理论、批评和影视制作方向的学生。其教学的质量由于各个大学的专业背景不同、师资力量不同而不尽相同。应当继续重点支持、办好北京电影学院的电影学学科的各个电影专业,学院应该在学生的文化、修养、素质上进行脚踏实地的教育。要适度在全国的范围内扶持几个大学专业中的电影学科。

大众电影:如何理解建立竞争机制的全国电影放映院线系统?

张会军:也就是说我们要建立准市场形式的院线制。新千年伊始,在经济利益和电影市场的驱动下,全美在线和时代华纳空前的经济联盟,向世界证明了后电影时代的到来,说明了传统电影发行机制与现代媒体传播方式结合的重要意义。我们要认识到电影的发行是电影生产中重要的环节,必须重视电影院线在电影经营上的主导作用。我们电影院线的总体数量不够,市场分布极不均匀,存在地区垄断的现象。我们要鼓励国营大电影公司建立自己的电影院线;同时建立适合小城市规模和需求的多元化电影院线机制;可以考虑建立社区院线,建立大学校园院线,建立艺术电影院线。

张会军艺术简历

1978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电影摄影专业,大学本科学历,1982年以优异成绩毕业,获文学(电影摄影)学士学位,同年留校任教。

现任:北京电影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教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委员;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素质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公安部特邀监督员;北京大学中国文化书院导师、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重庆大学、天津师范大学、中央戏剧学院、浙江传媒学院客座教授;北京影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摄影师学会理事;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电视剧专业委员会顾问,北京影视艺术教育基地首席专家。

拍摄电影10余部;导演、摄影、策划、监制、出品电视剧、电视专题片200多部集;导演、摄影拍摄MV、广告作品数十部(个),其电影、电视作品荣获多项国际、国内各种奖项;策划出版系列学术专著6套;独立出版、撰写、参与编委的学术专著19余部,发表电影学方面专业论文和文章30余篇,发表电影专业译文16篇,独立主持、完成、参与国家级重点、省部级、北京市级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自然学科、工科科研项目研究9项。

目前在学院担任和开设的课程有:《摄影造型基础》《电影画面》《影片分析》《电影摄影艺术》《电视摄录像技巧》。

点击显示
上一篇:感受沉默——访高仓健先生下一篇:传承与发展——北京电影学院30年发展历程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热门资讯 更多
随机资讯 更多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