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与发展——北京电影学...
学校大全 >教育资讯 >传承与发展——北京电影学...

传承与发展——北京电影学院30年发展历程

日期:2015-11-17  来源:学校网

1978年至200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辉煌的30年,也是北京电影学院蓬勃发展的30年。

正是在1978年,电影专业教育得以恢复,北京电影学院在全体教师、学生的努力下显现出勃勃生机。改革开放的30年中,中国电影专业教育在整体上得到了恢复、证明、提升,学院派电影教育的地位得到了确立

一、奋进中前行

1978年至1986年,北京电影学院在奋勇前行中逐步得到恢复。

文革十年浩劫,中国电影教育遭到毁灭性的冲击,作为唯一一所电影专业院校的北京电影学院被勒令停办。校舍被占用,教师被遣散、调离,图书、设备丢失1973年,北京电影学院被改为中央五七艺术大学电影学校。面对重创,师生们没有放弃,仍然在北京昌平沙河的朱辛庄内进行着教学。

1977年经国务院批准,原建制的北京电影学院得以恢复。1978年北京的初春,整个国家沐浴在动乱结束后的阳光下,各个行业在恢复原来一切正常的秩序,当时主管电影的文化部也开始着手重建在文革中遭到破坏的所属艺术院校。热情与兴奋开始涌动。学院迅速恢复建立了各教学系,教师从四面八方返回了校园,学生恢复了看书、备课、学习、观片的生活。中国电影正在复苏,中国电影高等教育全面恢复的帷幕徐徐拉开。

1978年5月,文革后第一批本科生招生报名开始,各地热爱电影的青年人聚集到各个报名点踊跃报名。电影学院招收学生的计划只有159人,但是报名人数达到1.5万人,考生人数多、素质高,这样的局面是学院想不到的。1978年9月18日,北京电影学院文化大革命后重新考试入学的78班开学的那一天,后来被世界权威的《电影手册》评为20世纪电影史上100个最激动人心的时刻之一。

在教学上,学院给当时的学生创造了充分的学习空间和宽松的学术氛围。学生们学习了西方电影的系统理论和中国电影的发展历史,并能够观摩到各个国家不同年代的电影,校园里弥漫着对世界电影大师们的崇敬气氛。在实践上,学院首先恢复了当时的实验电影制片厂(建立于文革前),同时组织教师参加故事片的拍摄。随后,学院还派出教师参加各个电影制片厂的电影创作:谢飞、郑洞天、张暖忻他们既是中国电影第四代的代表人物,又是第五代的授业者,他们的影片获得了一系列的奖项,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教学和实践都逐步恢复了,可是由于文革的历史原因,学院没有校址,借寄于昌平沙河的朱辛庄,校舍是北京农学院的,教学十分不便。这是当时学院教学面临的巨大问题,也对学院未来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制约。于是,学院向文化部申请新建校舍。1979年,文化部先后两次向国务院提交书面报告,希望为北京电影学院在市区北三环附近拨付10公顷建筑用地建设新校舍。国务院于1979年7月9日正式批准了这个报告。学院立刻成立了新校舍基本建设筹备小组,开始进行实质性的工作。这为开始谱写中国电影教育的新乐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78班为主体的毕业生,先后拍摄了电影《一个和八个》、《黄土地》、《孩子王》、《红高粱》、《盗马贼》、《大红灯笼高高挂》、《霸王别姬》等影片,荣获了众多国内、国际电影奖项。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吴子牛、李少红、胡玫、顾长卫、侯咏、张丰毅、张铁林一批批北京电影学院的优秀毕业生脱颖而出,中国电影第五代也由此开始了历史的行程。

在培养电影创作专业人才的过程中,学院开始注意电影本体和理论的研究。从1984年开始,学院先后招收了摄影、电影历史及理论、导演、录音、美术、表演等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将电影专业教育推向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同时,夜大、函授教育也相继上马一个以制作专业为主体,多学科、多层次、多形式的电影教育体系,逐步形成。

1986年,学院终于从长满凄凄荒草的朱辛庄临时校园,搬到了风光秀丽的燕京八景之一蓟门烟树新址。学院结束了相对不完整的教学环境,学科建设和教学质量开始蓬勃发展。

二、巩固与完善

回望上世纪80年代后期至整个90年代,学院在巩固与完善的过程中壮大。

经过几年的教学秩序稳定和人才培养的探索,北京电影学院在总结十七年正反两个方面的教育、教学经验基础上,开始了新的历史时期的教育改革:学院注意保留原来专业教学系统的优势,同时汲取西方电影教育的一些长处,加强学生创作实践教学的力度,适当扩大课程作业量,增设高年级人文选修课,扩大学生的文化知识面,提高他们的创作能力。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电影新观念和技术的发展非常迅猛。学院的教学始终面对着这些变革,努力使教师和学生适应新的电影思想、观念的冲击。学院延续了一贯采用的针对性培养和精英教育的模式,同时对教学结构做了进一步的完善,大胆解放思想成为了学院的思想观,关注社会发展成为了学院的世界观,关注中国电影成为了学院的生存观,加快人才培养成为了学院的发展观,坚持创作教学成为了学院的教学观。学生在学习传统电影创作和电影历史及理论的同时,对于社会上的一些新的艺术思潮、创作思潮也有了全面了解。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在创作上并没有盲目接受流行的电影观念、理论和风格,而是注重在自己的电影创作中表现自己的认识和思想,充分体现他们对电影的独立美学观念。

90年代,学院采用了更加切合电影创作实际的策略,立足本专业,加强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加强与国际间的交流。学院采取派教师出去学习、访问的形式,学习各国电影教育的优点。学院延续了教师积极参与电影艺术创作的优良传统,合理安排教师在完成各自的教学任务后的电影创作实践,帮助教师丰富电影创作经验,以积累更多的感性和理性知识来丰富教学。同时,学院进行了规范化的教学体系论证,开拓新的专业方向,发展多层次教学。学院相继增设了电影管理(包括制片管理和发行管理)、电影理论、图片摄影等专业,同时开办了化妆、剪接、洗印、广告、电影师资等大专班或进修班。

经过这个阶段的教学巩固和完善,学院的学术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王志文、王小帅、贾樟柯、王全安、张建栋、章明、黄晓明、陈坤、柳云龙、蒋雯丽、徐静蕾众多优秀学生纷纷涌现。

三、创新与发展

2000年至2008年,学院是在创新与发展中取得卓著成绩。

进入21世纪,随着电影学博士点和艺术学一级学科硕士点的建立,学院形成了从专科生、专科续本科、本科、硕士生(专业硕士)到博士生的多层次培养机制,巩固建设了与电影制作、创作有紧密关系的10个本科教学系、院,9个本科专业(戏剧影视文学、导演、表演、摄影、戏剧影视美术设计、广告学、录音艺术、公共事业管理、动画),涉及了29个专业方向。学院在总结、继承、发展的基础上,建构了科学的、全面的、合理的、中国特色的电影学科及专业教育体系,形成了系统的、鲜明的、独特的、实用的电影创作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今天的电影学院,始终定位于电影,在创作教学和理论研究两个方面集中于一个目标:建设世界一流电影院校,提高学院的整体学术水平;在学院学科建设上突出两个重点:着重在内涵发展上完善学科结构,重点在提高质量上改革教学方法。学院在教学过程中,始终重视对创作专业人才培养,始终关注课堂教学对创作实践教学的指导,在传授经典电影创作经验和理论的同时,强调了对电影技术、艺术、技巧及理论的教学,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创作理论和专业素质的培养。

根据创作和教学的需要,学院建成动画艺术、录音技术、美术特技和数字电影4个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重点电影专业实验室,并参与了国内外重要电影、电视片的制作,承担了国家重要的电影技术和艺术科研项目。近5年来,学院共获得学术成果奖项64项(次);教师发表学术论文498篇(次);教师和学生依据自身学术背景,申请到和承担的科研课题项目共计226项,各类科研经费总计549.4万元;课题研究完成后,撰写出版学术专著(教材)累计184部。学院现有国家精品课程1门,省部级精品课程1门,院级精品课程10门;省部级精品教材2本,院级精品教材7本。2006年年初,学院被确定为北京市艺术文化学科群建设的主持单位,牵头开展艺术文化学科群建设工作。

学院的教师和毕业生,多次荣获中国电影金鸡奖、百花奖、华表奖、五个一工程奖等各种国家级重要奖项,获奖影片上百部(次)。教师和毕业生多次荣获包括柏林、戛纳、威尼斯、东京等著名国际电影节的多个奖项。据不完全统计,学院青年电影制片厂拍摄或合作、参与拍摄的电影作品,获得国内外电影奖项77个。

经过这30年的发展,经过学院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北京电影学院办出了中国特色和国际水平,已经得到国内外同行业的公认。北京电影学院的电影学学科建设和学科优势在国内、国际电影教育中具有独特性;其电影创作、理论专业教学和质量,在国内和国际具有领先性。

1978年,已经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重要节点,它曾经让无数人的命运得以改变;2008年的今天,我们回首过去,不禁慨叹万千。过去的这30年,无疑是中国电影专业教育大踏步前进的30年,我们希望在30年建设的基础上,中国的电影教育、电影事业迎来新的辉煌。

点击显示
上一篇:电影学院的前景——访北京电影学院院长张会军下一篇:我院“影视动漫游产学研基地”落户温都水城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热门资讯 更多
随机资讯 更多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