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从北京大学到成功...
学校大全 >教育资讯 >第八章 从北京大学到成功...

第八章 从北京大学到成功大学(6)

日期:1970-01-01  来源:学校网

知识分子在这个转变中的社会里处在一个尴尬的地位;一方面要保持一份崇高的理想,做一番事业和做一个有理想的人;但是另一方面“物资”的冲击又对他们造成了强大的压力。有些人放弃了原先的科技工作而去“从商”,原是无可厚非之事,商业是个正大光明的行档。但是我们看到了和听到了许多“商务人员”在从事封建社会留下来的腐化恶习。人们说的文革带来的后遗症有很多是发生在知识分子身上,而这些后遗症有多少是资本主义带来的副产品呢?!

老柯说他还没有碰到过由知识分子转业去卖西瓜的,我告诉他应该考虑一下,下回我去北京打工,我们应该合伙去卖“郑州三号”西瓜。

五、 年青人——中国未来的主人

这次在“五一一”所做实验,有三位青年都是刚从学校毕业不久。小萧是西北工业大学硕士班毕业,已经结了婚;他比较沉默寡言,但是在学术上的造诣也最好。他是非常渴望能有机会出国深造,但是他身体健康情况不太好,自己对前途的看法也很矛盾。小孙是长沙国防科技大学毕业的,它的前身是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又称哈军工),50 ~ 60年代高干们的子弟都送到那里。看外表小孙也像是高干子弟,很海派,讲话时喜欢说洋文,对于西方社会的生活很向往,并做某一程度的模仿。他对于自己出国深造很有信心。小孙人很聪明机灵,因此在实验室里操作仪器设备或是使用计算机都比较得心应手;常以会“玩微机”自豪,一副计算机骑师(Computer Jockey)的德性。小萧和小孙都是北京人,并且都是生长在知识分子的家庭。还有一位是小江,他是生长在辽宁省农村里,后来考上了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工大),毕业后分发到“五一一”所来。他年纪最小,刚二十岁出头。大概是因为在农村长大,一副敦厚的样子。他告诉我每次过年过节回家,父母都是为他说亲事。

虽然他还得再过几年才有资格“申请结婚”,但是父母还是急着要把他“送做堆”,好几次他的假期还没完就得“逃”回北京。政治制度改变不了农民的古老传统,小江的苦难也有它可爱的地方。小江在哈工大学的外文是日文,现在工作的参考资料则全是英文,所以他进了“补习班”恶补英文,目前已能读文章了。他是个上进的青年。

一个月的相处,使我对他们有了较深的了解。在某些观点上,他们的想法在中国年轻的知识分子中是有某一程度的代表性。他们眼前感到最关心的有三件事;第一是工作任务的不满足。从学校出来后一分发到单位里一直没有一个固定的任务项目,他们是到处打零工,有时帮帮资格老一点的同志们做事,有时什么事都没有。自己在学校学了一身本事,现在却无用武之地。这种现象讲起来并不奇怪,因为这是“任务吃不饱”的现象,老同志们都没事干,怎么还能轮到他们呢?第二是自身出路问题。他们都有强烈的出国深造欲望,除了要充实自己外,“镀金”后能打开前所不能打开的门也是主要的原因。但是公费生少之又少,如果没有特别关系几乎是不可能的事;而“自费留学”又要一定的条件如“海外关系”等,这些对他们说来几乎是空中楼阁高不可及。唯一的解脱是苦练英文,也许学英文也有它的“医疗作用”。他们提出的问题大多是有关如何制造出国深造机会的事。第三是对本身事业的悲观。他们看到在文革前毕业的前辈,二十多年来也不过如此,个人生活的改进谈不上,事业的成就更是渺不可期了。他们怀疑做一个工程人员在目前的环境是否是个最好的选择。在北京街上衣着打扮最时髦最摩登的是一群年青的工人们,那么热的天气,年青女子们足登半高跟鞋,着玻璃丝袜。听说他们的物质生活是最优裕的,因为大量的奖金加上吃在父母家中,造成他们身怀巨款的现象(初中毕业可当十三级工,工资每月为六十元左右,但每月奖金可超过一百元,比老柯拿的钱还多),所以阔气得很。他们的工作不一定使人羡慕但是他们的物资享受的确令人侧目。年轻知识分子的烦恼、徘徊和苦闷是可以很明显看出来的。

点击显示
上一篇:第八章 从北京大学到成功大学(7)下一篇:第八章 从北京大学到成功大学(5)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热门资讯 更多
随机资讯 更多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